
全面发掘6年多来,“南海Ⅰ号”清理出的文物超过18万件(套),包括金器、瓷器、漆器、铁器、钱币等。
位于广东阳江海陵岛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展出的“南海I号”出土文物金虬龙纹环(5月12日摄)。
“之前我们发掘出一个鹅笼,里面有6具完整的鹅骸骨,也发现过羊、鸡等动物的遗存,说明船员在船上饲养动物,同时这些禽类也能提供禽蛋。”这与宋代《岭外代答》记载的“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豢豕酿酒其中”相吻合。
项目库房管理组成员叶道阳说,船上找到了橄榄、松子、香榧子等坚果核,腌渍的杨梅,胡椒等调料,还有冬瓜籽和稻谷……说明古人在营养搭配、食物保存方面已有一定经验。
石砚、印章、铜镜、木梳、观音像、砝码、秤盘、试金石……宋人在船上的日常生活展现得更加生动。有趣的是,“南海Ⅰ号”还曾发掘出阿拉伯风格配饰,让大家对船上的人员构成有了更多猜测——是否有外国商人借此船往返于两地之间?抑或这些都是货主的私人物品,只是用来彰显他走南闯北丰富经历的工具……
这些年,发掘出的海量器物让考古队员对“南海Ⅰ号”有了更多的猜测和了解。从瓷器、钱币上的印记、墨书,考古队员推测“南海Ⅰ号”是从泉州港始发,可能沿着宋朝熟悉的航线,前往东南亚甚至印度洋地区。
“在已发掘出的几万枚钱币里,我们判读了所有年号,发现最晚的一枚是淳熙年间的。同时又根据一件瓷罐上的‘癸卯’墨书,推测这艘船最早出发的年份可能是公元1183年。”项目发掘组成员肖达顺说,为何这艘商船会在熟悉航路的近海沉没,多年来业内一直有各种猜测。
工作人员对“南海I号”上提取的古钱币进行清理工作(5月12日摄)。
“当时的货船每年10月左右借助东北季风出航,次年春天回程。”崔勇说,出航的季节能够排除台风的影响,但偶尔强劲的东北季风也能让船舶遭遇灭顶之灾。久远且捉摸不定的自然因素已经无从知晓,但他认为船上货物的装载方式或许是沉船的一大原因。
由于在海水中浸泡过久,发掘出的船体甲板几乎荡然无存,裸露出深浅不一的船舱共15个。隔舱板让每个船舱形成严密的舱室,既防水串舱,也有助于货物装载整齐有序。为节省空间,瓷器按成摞捆包、套装、对搭成组等方式细致巧妙地包装和码放起来,体现出宋人丰富的装载经验和精明的经商手段。
作为一艘尖底福船,“南海Ⅰ号”将瓷器装在底部靠近龙骨的位置,铁器则放置在上方,这样不仅能提高船的舒适度,还能降低瓷器货损率。但上重下轻也让船舶在遇到大风时毫无“抵抗力”。
古人出海谋生不易,对空间利用自然“锱铢必较”,但精打细算的利润里也包含着丧命的风险。“当时出海的人都满怀挣钱的喜悦,显然这艘船是等不到这笔钱了。”崔勇说,古人以这种悲壮的方式,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最重要的文物就是这艘船”
“水晶宫”玻璃墙外侧,不少孩子踮着脚努力想要看清墙里侧的人到底在做什么,眼中写满好奇。尽管他们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其中奥秘,但难得一见的场景已经深深刻在脑海中。
作为遗址类博物馆,“水晶宫”的透明设计让大家得以“窥见”神秘的考古发掘过程,实现了设计之初“边发掘、边保护、边展示”的构想。站在“水晶宫”外侧或顶部,人们能够清晰看见考古工作者发掘、测量、清洗、装载……发掘出的文物被浸泡在各种溶液中,一箱箱在周围摆了好几圈。“很少能看到这么‘原生态’的文物。”一位观看的游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