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Ⅰ号”:沉睡海底八百余载的“古典繁华”

时间:2020-06-05 14:32:52 编辑:小读报刊 来源:网络整理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这艘已初见完整轮廓的木船就是“南海Ⅰ号”。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年代较早、船体较大、保存较完整的宋代远洋贸易商船。

  和这艘船打了多年交道的“南海Ⅰ号”保护发掘项目领队、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崔勇对这次入选十大考古新发现显得尤为平静。1987年首次被发现、2001年重启探查、2007年将船整体打捞出水、2013年开始全面发掘……奖项对于已经进入发掘收尾期的“南海Ⅰ号”迟来又笃定。

  “过了多年才申报考古新发现是出于稳妥考虑。去年发掘完船体,才确认当初的打捞是真的成功。”崔勇认为,随着明年“南海Ⅰ号”发掘工作正式结束,藏在船上的秘密或将一一揭开。

  但业内对此次获奖颇为兴奋。“把几千吨的东西打捞上来不解体,在世界水下考古史上都是非常突出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说,“南海Ⅰ号”整体打捞体现了对人类文化的重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庆伟更是多次评价“南海Ⅰ号”对中国水下考古的意义,类似于殷墟对中国陆地考古。

  清理出的木质船体残长约22.1米、宽约9.35米,被完整地包裹在钢沉箱内。“南海Ⅰ号”在海下23米被发现时,船身大部分深深扎在淤泥里。海下能见度几乎为零,且拨开淤泥后船体易受损,单纯打捞文物难度极大。

  尽管当时水下考古经验并不丰富,专家们还是冒险提出了整体打捞方案——制作一个能将船及周围淤泥一起装入的“容器”。用中空的双层沉井下压,将船、载物和周围泥沙按原状固定在井内,再在沉井上层底部穿引钢结构底托梁,上下分离,上部成为沉箱,吊浮起运。

  几乎与此同时,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也开始动工,并为船预留了“水晶宫”的位置用于发掘。“如果船没捞上来,博物馆就白建了;反过来博物馆要是没建好,船捞上来不知道放哪儿,也可能造成损坏。”崔勇说,当时两个项目的实施都冒着很大风险。

  

位于海陵岛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无人机照片)。

 

  反复论证后,2007年5月,长35.7米、宽14.4米、重550吨的双层沉井终于“冲”入海底。但经过加重下压,到穿引底托梁这个关键步骤时,第一根约5吨重的底托梁插入后即发生侧弯。

  “现场所有人都惊呆了,这么粗这么坚硬的梁都弯了。”项目制图组成员林唐欧回忆,当时想了很多办法,将梁前端改小、用高压水枪等,前后折腾1个月才将第一根底托梁穿引成功。后续的“海底穿针”逐渐顺利起来。“出水的时候,约5000吨的东西一下子让当时海况都变了,浪涌得很大。”

  “9个月的打捞,最后出水时并没有太大的惊喜感,因为这不是中彩票,是一步步做出来的,这个结果是必然的。”崔勇说,发掘的这些年,大家的心一直悬在是否打捞完整上,“如果发掘到底部,发现有底托梁穿过了船身,就失败了”。清理船体外围海泥时,考古队员发现,船左舷离沉箱内壁最近仅有半米。

  冒险、魄力、细致,从2007年打捞上岸到2019年验证成功,崔勇和团队整整等待了12年。他们将这艘神秘的古船连带着满载的货物、古人生活的痕迹、多年在海底经历的沧桑尽数捞起,将尘封海底800多年的宋朝海上生活图景呈现在大家眼前,等待一一破解。

  解剖“时间胶囊”

  

 

  精良的制作工艺、先进的航海技术、熟悉的航线,原本期待满船的货物将换来大量财富,却尚未出国境就葬身海底,“南海Ⅰ号”的一切就此“凝固”。如今,考古工作者在打捞出水的船体上,完成本该在800多年前进行的卸货开箱。

  “‘南海Ⅰ号’像个‘时间胶囊’,装满了宋朝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初整体打捞也是为了把它作为一个聚落来研究。”崔勇说,船就是一个小的等级社会和生存单位,要研究其中经济、生活各个方面。这艘船从哪里起航,又去往何处?出了什么事故,又是何原因?“过去光顾着研究出土的东西,把人给丢了。”

标题回顾:“南海Ⅰ号”:沉睡海底八百余载的“古典繁华”
Copyright 2012-2019 www.dubaokan.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63272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