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专家认为,“南海Ⅰ号”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最直接有力的实物证据。后续深入的研究将揭开宋代海上贸易路线、商品结构、船员生活等细节,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迄今为止中国发现年代较早、船体较大、保存较完整的宋代远洋贸易商船,华夏迈向远洋的实物例证
●以世界史无前例的整体打捞方式展现世人眼前,罕见的迁移式保护,让大众得以“窥见”神秘考古过程
●海量瓷器、金属器、漆器……异域风格瓷器反映来样定制、加工等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生产方式,呈现出南宋手工业和海洋贸易的活跃风貌
●阿拉伯风格配饰背后可能存在的复杂船员构成,展现一个流动的海上社会——不排除船上曾有外籍船员
●见证中国水下考古起步与发展,每一步都打上“南海Ⅰ号”的烙印,多学科拓展考古研究视野,为后世留下可借鉴的考古模式
●知古鉴今,经验与教训关照当下“一带一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闪耀”古人智慧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人们一直对遥远宋代繁荣的贸易和生活景象抱有无尽想象。
1987年,一艘载有大量货物的南宋商船在广东阳江市上下川岛西南海域被意外发现,800多年前海上丝绸之路的一段鲜活历史跃入人们眼中。
今年5月初,广东“南海Ⅰ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荣膺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三十三年磨一剑”,“南海Ⅰ号”一路被高度关注,终获“功名”。
这是位于广东阳江海陵岛的“南海I号”已清理出的船艉部分(5月12日摄)。本文图片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邓华摄
“南海Ⅰ号”因承载丰富的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信息,多年来一直被业内高度关注。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研究员魏峻说:“‘南海Ⅰ号’首次采用整体打捞方式,将船体和船载文物完整呈现,为中国水下考古的每一步发展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南海Ⅰ号”从被发现到打捞上岸,经历了20年人员培养、技术经验积累和方案论证。2019年底,“南海Ⅰ号”船底“初现”,发掘工作进入收尾期,预计2021年全部完成。而后,“南海Ⅰ号”将进入漫长的保护、修复及研究时期,预计需要一两代人的努力。
专家认为,“南海Ⅰ号”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最直接有力的实物证据。后续深入的研究将揭开宋代海上贸易路线、商品结构、船员生活等细节,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从海里捞起来的“宋朝”
位于广东阳江海陵岛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一座玻璃“水晶宫”里躺着的古沉船正慢慢展现它的本来面目。馆外,十里银滩上的游客闲适地感受海水清凉,南海碧波无垠;馆内,考古工作者正小心翼翼地探寻这艘古船的秘密。
测绘工程师向勤在巨坑里踩着淤泥游走在密密麻麻支撑木船的钢管之间,生怕一不小心就会碰下来一块船板;木船周围,工人们仔细清理着坚硬的海泥,时不时会有零星的瓷碗瓷瓶“露出头来”;他们的上方,还有不少同事拿着水壶为木船喷淋保湿……
广东阳江海陵岛,工作人员在“南海I号”发掘现场进行清理工作(5月12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