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苏辙开创的蜀学是什么 苏门蜀学的内容与特色

时间:2020-04-27 16:59:11 编辑:小读报刊 来源:网络整理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资料图

  “蜀学”这个词可能很多人还是第一次听说吧,这是在宋朝时期,以苏轼苏辙这两兄弟作为主要代表人物的一种学说,而顾名思义,蜀学是受到了古代巴蜀文化的重要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学说。而对于蜀学的定义也是有很多的,有广义也有狭义,而与蜀学相关的人物也有不少,除了三苏之外,还有诸如黄庭坚、张耒、秦观、张栻、度正、魏了翁等等很多当时有名的文人。那么这个蜀学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学说,蜀学在当时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呢?如何评价蜀学在宋朝时期的社会地位,它给当时的社会又带来了什么影响?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苏轼、苏辙兄弟为宋代儒学代表之一

  从苏洵开始,苏家父子三人早年一直在四川眉州家乡读书多年。苏洵年轻时科举多次不顺利,除了短暂游历,基本都在家教育苏轼和苏辙。

  人到中年,儿子也基本成人,苏洵带苏轼、苏辙到汴京游学,拜会了文坛名宿欧阳修。对苏洵的《衡论》、《权书》、《几策》等文,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向朝廷推荐苏洵,经欧阳修的助推,苏洵的名气就传播开。

  仁宗嘉祐二年(1057),苏轼、苏辙应试及第,名动开封。十年后,苏洵编写《易传》过程中病重去世,嘱咐苏轼继续完成。因此,苏轼、苏辙是宋代蜀学的开创者。

  不过,要说苏轼、苏辙以博大的胸怀与杰出的学识凭空创造一种儒家学说体系,也是不科学的。他们的家乡巴蜀地区相对中原虽然较偏僻,但学术根基却十分深厚。从汉代文翁、严君平两大教育名家以来,巴蜀之地涌现的文士大多有创新精神,有扬雄这样的学术大家,有陈寿、常璩这样的史学名家,也有谯周这样纯正的经学家。

  以儒学名士班固的《汉书》所记,“蜀地弟子在京师求学者之众,可与齐鲁相侔,”之后,常璩在《华阳国志》最早提出“蜀学”概念,他将巴蜀的文教事业与儒学传播联系在一起。

  到唐代以后,多元文化兼容并蓄,互相成就,正是推动巴蜀文化走向繁荣的重要标志。儒释道三家都在巴蜀取得深厚的文化积淀,名家学说绵延不断。唐代众多优秀的文人士大夫,随大批北方世家大族涌入巴蜀,为当地思想的蓬勃壮大奠定了文化基因。五代十国的前蜀后蜀阶段,大量精英文士汇聚巴蜀,与南唐成为当时全国文化最繁荣的地区,儒学极为兴盛。

  孟氏后蜀将《周易》、《诗经》、《尚书》、《春秋》、《周礼》、《礼记》刻于文庙石壁,田况守蜀时又补刻《仪礼》、《公羊传》和《谷梁传》,儒家经典《九经》完备,也标志巴蜀儒学的根基强大。比苏轼年长十岁的老乡吕陶(今眉山市彭山县人)在《经史阁记》总结说:“蜀学之盛冠天下而垂无穷者,其具有三:一曰文翁之石室,二曰高公之礼殿,三曰石壁之《九经》。”

  稍微了解宋代文学发展脉络都知道,北宋初期崇尚南唐余音,文章以骈俪为时尚,诗词以西昆体流行。反对这种萎靡风格的正是一批文人士大夫,希望以儒家经学理念为依归,推崇言之有物,文以载道的标准。从王禹偁、石介、尹洙、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苏舜钦等人的作品和观点,逐步扭转宋代文化的潮流趋势。

  如范仲淹和欧阳修,作为两个奠定宋代文化基础风格的大人物,范仲淹为一代名臣,在地方、朝廷、边关都有很好的成绩,是儒家出世理念的践行者。崇尚教育,推崇经典,但范仲淹倾向于“事功”一派,在南宋以后有虞允文、陈亮等人相呼应,他们都有深厚的儒学根基,但又与纯粹研习典籍的士大夫不同。

  范仲淹发掘的胡瑗、李觏等人是北宋著名教育家,他重视“师道”,提倡“宗经”,以儒家经典培养能通达“六经”、悉经邦治国之术的人才。也注意兼授诸算学、医药、军事等基本技能,培养实用人才。范仲淹相比后来王安石能开创经学方面一家之言来说,更倾向于务实的才干。

  而欧阳修生平在政务方面的才干不算明显,在文学、史学和经学三大领域则都有不俗的成就。只不过欧阳修的儒家经学方面,与他的史学、文学特点一样喜欢标新立异,表达不俗见解。作为一代大家,有些方面是可取的,有些方面就有点刻意,正如欧阳修主持写史,主要贯穿了他的儒家理念,不管在《新唐书》还是《新五代史》,对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批评都体现他的儒学宗旨。

标题回顾:苏轼苏辙开创的蜀学是什么 苏门蜀学的内容与特色
Copyright 2012-2019 www.dubaokan.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63272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