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苏东坡还是非常厉害的啊,当时乌台诗案很严重的,话说都要株连九族的,但是苏东坡最后成功化解了问题了,那么最后都是怎么化解的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的分析看看。
很多人只知道,被贬黄州是苏东坡人生的一个巨大转折点,却不知道比被贬黄州更可怕的是,他曾经面临死亡的威胁。
相对于被处死,所谓的“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准擅离黄州,并无权签署公文”,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
1、乌台诗案
个人觉得,“乌台诗案”,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文字狱了。
这个乌台,就是御史台。御史台中有柏树,乌鸦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乌台诗案”由此得名。御史台是古代的监察部门,对官员进行弹劾,相当于现在的检察院吧。
其实,“乌台诗案”的直接起因不是苏东坡写的诗,而是他到任湖州知府后给皇帝写的谢恩奏章。本来,这种谢恩奏章只是例行公事,就说自己过往业绩一般,但是皇恩浩荡,感谢组织信任,又给小臣换了这么好的职位,将来自己一定要鞠躬尽瘁,永远忠于皇帝等等。
只是,苏东坡不是写这类文章的人,即使文中有部分内容是这样,他的文章总要说些真正的事情的,
“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其中,“新进”就先让人皱眉头。这里面的新进,不同于现在的意思,当时北宋为王安石变法新政引起的党争里,在王安石口中是指突然升迁的无能后辈,所以有固定的代表含义。
我们一般人以为,苏东坡给皇帝写的奏章,骂了一些人就骂了,怎么样?皇帝还能看那么仔细,给挑出来?这皇帝也是小肚鸡肠,闲得慌。
是的,我记得我们之前上课,老师讲到“乌台诗案”,苏东坡因为写的奏章开始吃亏,我们都是这样想的。
其实,我们想错了。苏东坡写的奏章,实际上是要上报纸的。在中国古代,朝廷的公报是固定按期出版的,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报纸了。苏东坡的文章,谁不抢着看?这次的谢恩表,就使那些“新进”成了读者的笑柄。
苏东坡过往的生活态度,一直都是嫉恶如仇,碰到不好的人与事,“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之前九十九次一直没事,这次吐到一百次的时候,就被那些小人抓住了。
杀与不杀,是个难题。但是,抓起来,关进御史台监狱,是最起码的待遇!
2、死亡威胁
古代全能科学家、《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这家伙还是苏东坡的旧友,他说:苏轼许多诗词都是泄愤之作,意在讥讽朝政。
熙宁六年(1073年),沈括受命巡察两浙农田水利,当时苏东坡在杭州任通判。两人在杭州畅叙旧情,沈括顺带搞了苏东坡近期的很多新作,带回开封。回京后,沈括认真研读苏东坡的作品,并用附笺把自己认为的有诽谤朝廷嫌疑的诗句做了详细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