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明朝,有的学校会设立各种记录薄,将学生的平日好坏表现均一一记录。有时候会让学生自己填写,自我评价。
那时的学习,并不比现在宽松。读《宋会要·崇儒》,国子监的小学生课业也不简单,“八岁能诵一大经,日书字二百”,“十岁加一大经、字一百”,12岁以上继续加一大经、字200。更有甚者,12岁以上的孩子,每天学经外,还得练500个毛笔字。
古时的考试和现在差不多,有“日考”、“月考”和“季考”。不过,考试会根据学校而定。在元代的上元县(今南京市内),就对小学的考试时间做了规定:每月的初三、十六两天,出题者和监考者有两班人。
对于明朝的考试制度有了变化,各学者的看法各异。有人建议“朔望日考试”,也有人主张“三六九会课”。到了清朝基本定型,是根据所学内容及教授方式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考试制度。
例如:
公课和月课,就是一个月考一次。
朔望课,则是半月一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