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是坐拥云贵的大西军高举拥明抗清的旗帜,率军出滇;大顺军残部投降南明,积极抗清;南明隆武帝一改弘光帝的错误国策,提出了联寇抗虏的决策,三方终于开始联合起来。
只是这时候,满清已经占据了天下十之七八,只剩下些边角和山林海岛尚归拥明势力。在全面弱势的局势下,有两个中流砥柱凸显了出来。
一个是张献忠的义子李定国,他深明大义,军事才能突出,两蹶名王震惊天下,他就是被称为头号大西贼,曾经天下翘首相盼,西南诸省有识之士更是纷纷出山相助的晋王李定国。
隐居山林的岳师古得到了辗转而来的讯息,也耐不住出山去,可是当他赶去时,看到的只是王师败退的狼狈局面。虽然赶到了李定国军中,看到的却是一病不起的晋王,他本想大展所学,可是当晋王李定国病逝之后,晋王世子不尊晋王“宁死荒野,勿降也”的遗命降清,他一气之下跟一群有血性的汉子出走,聚于阿瓦河东百里,称为“桂家”,后不久病重,将遗稿并遗言托付好友,便撒手人寰。
另一个能影响大势的便是如今耳熟能详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他闻名于世的事迹不外乎收复台湾。但他一生孜孜以求的是收复中原,驱逐满清!收复台湾只是无心插柳之举,然而却成就了他。
前面三个,再加上东南郑氏,便组成了满清宣传的四贼群,以李定国为首的大西贼、以夔东十三家为代表的大顺贼、以永历帝为代表的伪明贼以及以郑成功为代表的海贼。特别是当他们一一败亡后,更是坐实了这种称呼,毕竟成王败寇嘛!
3
县令将这几十年的纷争过了一遍,想到朝廷对这苗头的严厉打击,顿时就知道该怎么办了。
他请来了驻扎于此的绿营兵,然后进山宣扬国法,打算先礼后兵。
陈亮接到岳师古的遗书,大都是记录这几十年来天下动乱的始末,重点记录了史可法、夏完淳、李定国等个人事迹,以及江阴、扬州、南京、常德等地抗清始末。
除此之外还收录了自己和他人所做的诗文,其中有刘彬的“残碑读罢呼雄鬼,生死都从李晋王。”;有张煌言的“余生则中华兮,死则大明,寸丹为重兮,七尺为轻。”;有阎应元的“八十日戴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六万人同心死义,存大明三百里江山。”一联;还有江阴无名女子用血写就的“尸山白骨满疆场,万死孤城未肯降。寄语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陈亮读罢诗文记录,顿时对这场中华沦亡有了清晰认识。同时心底一种叫做民族的精神正在觉醒,就在这时传来了官兵进山的消息。
陈亮此时已是孔武有力的少年郎,自岳师古走后,他一日也没忘记读书,一日也没荒废种地。几年下来,身体素质是顶好,学问也日渐精通,因为可读的书稀少。岳师古带身上的不外乎《孙子兵法》、《史记》等实用之书,在陈亮日日专研下,倒是能够学以致用。
当他得到官府已进山的消息,便知要遭,不是先生反清暴露,就是前段时间拒绝听命惹来了祸端。他深怕叔伯公爷们没吃过此中亏,会将事闹大,便连忙赶去补救。
当陈亮扛着锄头赶来时,众人正在院子里吵闹。他担心引来误会,将锄头一扔连连叫道:“方外化民,久不识中国礼仪,今父母大人光临,有失远迎,赎罪赎罪!”
陈亮一席话将争吵的众人镇住了,大家狐疑不觉。村长反应过来了,接着说道:“老父母大人方才所言之事,句句在理,只是我等蛮夷并非汉民,是否可酌情处理?”
“尔等若非汉民?”县令狐疑道:“如何方言如此流利?”
“老父母有所不知,我等本非汉民,只是因为久与汉民通婚,渐渐变了语音。”陈亮说了理由,接着又列举他们与普通汉民有多不同,将听众讲得是一愣一愣的,连村长都差点以为自己本就是方外之人了。
“既如此,那尔等是何民族?”
陈亮眼珠一转,神情自若的说道:“我们这十里八乡都是穿青族人。”
县令见众人皆点头称是,便没了用强的理由。原来清王朝虽然对汉民严苛,但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少数民族,所以多有优待少数民族。事后十里八乡果然统一了口径,自称皆是穿青人,渐渐地所着衣物也都成了青衣。
陈亮因为自己的聪明才智,逢凶化吉,拯救了众人,最终得以保存自己以及众人的衣冠,做到了无数仁人志士想做却没做到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