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师古隐居山林两年多,一直都没离开过,但这几日他布置了长达半年的学习任务,显然是要外出一段时间。
在他外出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就是——生而勿忘中华。也是在这堂课里,陈亮才知道现在是满清的天下,汉民正在受苦受难。连身体发肤和千年衣冠都不得保存,此次出去,岳师古做好了身死的准备。
多年后,另一个读书人来到了小山村,他带来了岳师古的遗著,并问及学生陈亮何在?众学生都不明白陈亮怎么就成了先生的学生。但是这人却将遗物赠给了陈亮,自己也留在了山村,继续岳师古的教书事业。
陈亮久久沉浸在悲伤之中,这时他才明白,原来老师每天的复习,是为了照顾他,而故意走到墙边也是为了能让自己听得更清楚……
原来他们无声地做了两年的师徒,心有灵犀地进行了七百多日地交流。可是他只是一个山间野民,又有什么能耐去替先生报仇呢?他又凭什么去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呢?
只是虽然他不去自找麻烦,但并不意味着麻烦就不会找上头。
满清坐稳了江山,影响渐渐深入到了各个角落,小山村也难以避免的被纳入统治之中。
粗野山民并不识礼仪,也不习惯服从管制,当命令传达,让大家必须剃发易服,并且交付诸多赋税时,山民不干了。
凭什么自己要无缘无故的听从安排,你让我剃发就剃发,让我易服就易服,让我缴赋纳税就交赋纳税?
你并没有给我半分,如果好好说道说道,也许还能给三分颜面,你一来就强迫要向本来就不习惯的人缴纳赋税,很多改变自己的传统。前面已经说了,山民世代严守祖制,轻易不肯变动,何况是这样的大变,更是不可能。
地方官得知这群辖区的山民不愿意服从王化,为了政绩,同时也是为了自己的官纱帽和脑袋,只能将隐患消灭在萌芽。要知道这地正处于贵州,前面几年正是闹匪患最凶之地。
说是匪患,其实只是官方的宣传,民间一直都是同情所谓的大西贼、大顺贼以及伪明贼。说起这些,你可能并不清楚,但他们都是大有来头的。
2
话说明朝末年,本来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变世,正在酝酿一场千年未有的大变局。新生物和新生思想在这个时代正在萌芽,也是活该王朝该亡,只是可怜中华沉沦。正在这千年变世之际,中华竟迎来了千古未有的小冰河期。气温骤降,夏天大旱大涝相继出现,冬天奇寒无比,这就导致全国性粮食减产,而当时的统治者昏招连出,终逼反了陕西的农民,坐大了关外的后金。
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不仅有天灾人祸,还不止一例两例,除了大旱、大涝、酷寒、大乱、大败以外,还有肆虐北方的鼠疫。这都将给一个人口庞大的帝国带来毁灭。
也就是这时,起义军里突显出来了两股势力,一是闯王李自成,一是八大王张献忠。除了这两股大势力,还有遍布大半个中国的其他几十股大小不等的势力,在内瓦解明朝的生命力。另外后金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胜利,得以壮大建国,先名后金,后改国号为清,在关外一点点放明朝的血。
在内忧外患和天灾人祸中明朝于1644年寿寝正终。本以为是正常的改朝换代,不成想李自成进北京还没把宝座坐稳,称帝不过十来天,就失了江山,为他人作嫁衣裳。也让满清正式入关,得以逐渐坐稳江山。
之所以用“正式”二字,是为了区别这一次之前的几次入关,就好像要演一出戏,总需要几次彩排的。清军入关也是如此,在这次正视入关前,已经彩排过几次了。那叫做一个如入无人之地,直把明朝的脸打得拍拍响。
这个久病的帝国,就在各方的折腾下轰然倒塌。可给了大家上台的机会,于是大顺、大西、南明、满清等势力相继称帝建国。
这时大家都很乐观,特别是南明,以正统自居,以为可以像历史上的孙吴、东晋、南朝以及南宋一样偏安一隅。所以当政大臣不思进取,反将明朝灭亡前的那一套内斗发挥到了极致。于内排除异己,于外联虏灭寇,恰恰给了满清坐稳北方江山的时机。
分不清大势,不知唇亡齿寒的道理,所以被各个击破。李自成率先出局,大顺军成了残军,被迫投降清降明。接着张献忠出局,他的几个义子退走云贵,休养生息,渐成气候。
四分天下的格局在另外三方昏招迭出中逐渐丧失,这时候大家才明白原来最大的敌人,可以消灭自己的竟然是大家一直都看不起的满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