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被学长用震动棒惩罚,上课同桌逼我在阴上放震动器,公公在餐桌下舔。
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分散着几十户人家,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代又一代的从事着祖辈相传下来的手艺。
他们都技艺精湛,不管是种地的还是砍柴的,不管是木工还是医生,都是个中能手。这代代传承的手艺,也赋予了当地人们敬祖爱亲的优良传统,同时也让他们养成了墨守陈规的习惯。
千百年过去了,这山村一如千百年前的模样,只是所处时代和生活其中的人们不一样罢了。
小山村有一户世代农耕的陈姓人家,家有一个独子名亮,他打出生就异常聪明,常常受到众人的赞扬。可是小陈亮自打生来就只跟目不识丁的山民打交道,自然也就学不到外边的知识。
他也不知道外边世界异常精彩,只是从小父母就将他当作接班人来对待,所以虽然才十岁,已经是田中好手。若只看他种的地,俨然出自一个地道的老农之手。
本来他以为自己就要这样度过一生,不成想就在这一年,山里进来了一个读书人,姓岳名词、字师古,岳师古为了躲避战争,也为了保存衣冠,所以选择了隐居山林。
可是岳师古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他为了谋生,只能过着替人写字的行当。山民们向来佩服有能耐的人,岳师古正是众人佩服的对象,所以常常有人家邀请他来家做客。初来乍到,他完全没有为基本生活条件犯愁。
在山民的帮助下,他得以融入其中,只是他不愿受人之惠,而无所表示。所以他决定要做一件改变山村命运的好事,那便是开设私塾。
岳师古在自己居所邀请山村德高望重的几户人家,在酒足饭饱之际,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得到几人的支持。
村长是有见识之人,想都没想就答应下来了,可一个世代以打猎为生的人说道:“岳先生的想法是好,可是我们世代皆白丁,恐坐不住学堂,而且山村生活向来拮据,孩儿们不跟我们一起劳动,家中恐难以为继。”
他的话引起了其余几人的响应,各人皆言自家孩儿多么顽皮,家中活重,需要他们的帮手。总之就一句话,读不读书无所谓,可是孩子不能不给家中干活。
最后在村长的周旋下,众人勉强答应试行一下,各家愿不愿意将孩子送到学堂,就看岳师古的本事以及各家的意愿了。
岳师古信心满满,觉得自己怎么也没可能会输。但是接下来的一个月,却是给了他深深地打击,说来道去,最后竟然只有村长和另外两户人家送了孩子来,其他几十户都不愿意孩子来读书。
没办法,岳师古只有给三名孩子上课,这天他身着深衣、头戴儒巾,举手投足间自有一番礼仪在其中。一露面就给了三名学生深深地震撼!
他上的第一课就是“话说中华”,他用浅显易懂的话语,说明白了我们所处的地方就是中华,然后教识了“中”、“华”、“夏”、“民”、“是”、“你”、“我”、“他”等八个字。
在大家都认真讲和听之际,并没有发现小陈亮走近了这,他本来只是想看看这被爸妈一口回绝的学堂是怎么一回事。不成想才听了几句,就移不开脚步了,岳师古的话语打开了他一扇窗,而且一发不可收拾。接下来的几天,他每天都是早早去地了干了活,然后偷偷跑到私塾外趴墙偷师。
期间他多次和父母提及想要去学堂,可是一向痛爱他的父母,在这件事上没有半点商量余地。他只能作罢,继续偷师学习,闲暇之余就在地里重温学到的字与义。
就这样过去了两年,岳师古的私塾已经有所壮大,学生数由三个,增加到了七个,当然他也发现了这日日不落来偷师的陈亮,也知道他父母是异常反对他上学的。
所以对这个每天来听一个时辰的学生有所照顾,为了防止他跟不上进度,总是会在他来的时间点将昨日所学复习一遍。这也使得小陈亮能够坚持将这长达七百日的偷学进行下来。
两年的刻苦学习,让陈亮懂得了许多为人和作文的道理,但因为他的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父母并没有发现异常,只是觉得小陈亮懂得许多事,思考问题和他们不一般了,但怎么也没把这变化往岳师古和他的私塾上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