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生存压力增大。
原本我们只需要做好手头上工作就行了,但现在不仅要应对各种各样的KPI,还得时刻提防身边的同事,看看对方是不是比自己还努力,如果对方是个拼命三郎,你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拼爹,要么比对方还拼命!
就问你,这压力大不大?
作为普通人,如何应对内卷化?
其实无论是工作也好,生活也罢,你都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你是想要开心的人生,还是成功的人生?
这不是心灵鸡汤,因为如果你选了后者,那么加入“内卷化”是必然的,这是你要获得成功的条件。
所以什么996,007,为了工作牺牲生活娱乐...这些以后你都可能少不了。
但如果你觉得人都是活一次,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要过得开心,那么你就做自己就好了。
不想被内卷化的话也不难,找一家不那么鸡血的公司,找一份能够平衡工作和生活的工作就行了。
工作时间认真努力,闲暇时唱唱歌,拍拍照,约上三两好友去旅游,有何不可?谁说这个社会,每个人就必须要那么拼命活着?做个“咸鱼”也很香,你说对吗?
中国古代是如何陷入内卷的?
19世纪,清朝人口达到史无前例的4亿人,这些大量过剩的人口,却没有钱来养活他们,只要给他们一点点薪水,就会有很多人愿意过来干活,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节省人力,当然也没有人去选择价格昂贵的蒸汽机。
看上去蒸汽机诞生在英国,其实在大型煤矿坑里,世界各地这类设备并不鲜见,包括中国。和中国劳动力便宜不同,欧洲由于黑死病的原因,导致人口锐减,人力成本攀升,蒸汽机成为不可或缺的产品。
而我们呢?受困于土地、技术的限制,无法像欧洲一样通过工业革命来突破这种“内卷化”,我们被锁死在4亿人口上限里。就像马尔萨斯所说的那样,要么通过战争,要么通过技术变革,否则就会出现无休止的自我循环,也就是内卷化。
可能说这些,大家是无感的,我们举一个古代科举的例子,由于整个社会能上升的渠道有限,科举几乎成为唯一的通道,人们在四书五经当中,不断往复研究。这会造成什么情况呢?比如《儒林外史》当中的范进,后来高中之后,当别人提起苏东坡的时候,他以为是某个考生。这绝对不是吴敬梓在讽刺古代文人,而是真实的情况。这就好比,我们现在的考生限死在高考大纲里,对大纲以外的知识毫无所知,耗费了整个青春期,最好的年华。
今天我们“内卷化”了吗?
前些年,我们非常羡慕日本的各种“道”,比如日本的茶道,把一盏简简单单的茶,喝出了五花八样,上百道工序,这就是“内卷”,过度演化的结果。我们现在的手机也是如此,在没有突破性创新之前,大家都在比拼像素有多高,壳体有多薄,甚至有些厂家比拼手机盖的材质,什么蓝宝石、黑曜,五花八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