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内卷化”?
咱不整那些虚的,高大上的理论。
我跟大家说一个生活中的例子,你就能立马明白。
一个电影院,本来大家都坐的好好的,前排的观众,突然站了起来。你劝,他也不听,于是你也只能站起来,你后排的观众也因此只能站起来,最后,全场观众都无奈地跟着起立。
于是滑稽的一幕出现了,明明屁股底下有座位,大家却都不能坐下,一个个杵在那里,仿佛一个个沙雕......
看明白了吗?这就是“内卷化”的通俗解释。
这是在上世纪60年代,人类学家吉尔茨提出的概念。
意思就是,在某些局面中,大家都在为超过别人而努力,但到头来,所有人都累到筋疲力竭,但整体利益并没有提高。
再说个现象——996工作制。
其实早些时候是没有996工作制的这个说法的,基本上都是一周工作五天,每天工作八个小时,然后还有双休。
但现在你要是能找到一个准点下班,然后还带双休的工作估计都不多吧?
为什么?
很简单,因为你的同事。
你不想加班,但不代表你的同事不想加班,对不对?
老板不可能天天都只盯着你一个人看,那如何才能给老板留下深刻印象?
很简单,留下来加班嘛。
等办公室所有人都走了,老板一出来一看:
“哎哟,就小李一个人还没走,还在努力工作。”
那你想想,老板可不得给你一个人升职加薪吗?
当小李升职加薪后,就会紧接着有小王,小胡,甚至原来的老油条老陈也跑了过来。
有些人加班可能是工作量太多,而效率不高导致的。
而有些人可就不怎么“厚道”了,白天老板不在,啥事也不干,坐在工位上摸鱼。
然后一看快要到下班点了,就不紧不慢地敲打着键盘,直到老板的到来。
看到了吧?996就是这么来的...
内卷化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会造成什么影响?
最主要的还是有两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效率低下。
你原本以为随着生产水平和科技的发展,效率会大大提升,但实际上效率在某些方面反而下降了。
比如说,你原本买了车是打算可以提高速度,从而减少通勤时间。然而你发现身边人都买了车,结果就是堵在路上的时间比通勤的时间都要长。
还有,我们发明了PPT这个东西,原本也是为了做汇报的时候能够显得更直观更便捷,结果就是现在做点啥都要用到PPT,连个会议记录都要排好版发给老板,就问你这效率能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