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墓碑看,哪吒庙立于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四十年(1775年)时,行业景气,绦带行在此组织了大规模产品展销会,嘉庆时,行业似已萧条,致来京的一些行内人“贫不能扶梓回籍,无处安厝,骨殖抛残,良可叹也”,又购入14亩地,作为义园,安葬这些人。
1946年,有作者在《一四七画报》上发文称:“(哪吒庙)殿宇仅小小一间而已,殿内供奉为哪吒神像,执枪端坐,气象亦颇生动。”后为建陶然亭公园,哪吒庙被拆除。倒是“八臂哪吒城”的传说,在北京全市78万多条传说中得以保留。
1、项充为什么叫八臂哪吒
哪吒本作那咤,是佛教故事中的人物。佛教中有被称为“那罗鸠婆”(梵文Nalakuvara)的神明,在其他经典中又译为“那咤矩钵罗”、“那咤俱伐罗”等,后被简化为“那咤”。他是毘沙门天第三子,常随毘沙门天身边,为护法军神。也有传说认为那咤是毘沙门天之孙。敦煌唐人壁画多有毘沙门天与那咤的画像。晚唐至宋代期间,那咤形象逐渐道化,最终成为道教护法神。《道法会元》与《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均将哪吒收录为道教神祗。
哪吒形象原为三头六臂。佛经《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有载:“忽若忿怒哪吒,现三头六臂。”《景德传灯录》也载:“三头六臂惊天地,忿怒哪吒扑帝钟。”元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猛烈哪吒三变化》亦循此说。而《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则称哪吒本系“玉皇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大喝一声,云降雨从,乾坤烁动”,由此衍生出“八臂哪吒”的形象。
元代修筑大都城时,按《周礼》四面应各有三道门,但北面却独有二门,据说是采用哪吒“三头六臂两足”的造型。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又增加了两座门,说是仿照哪吒“三头八臂两足”形象。日本学者佐竹靖彦据此推理称,项充八臂哪吒的绰号是在万历年间(1573-1619年)出现的。
2、项充的性格特点介绍
项充,外号八臂哪吒,《水浒传》中的人物,是梁山第六十四条好汉。早先是樊瑞、李衮的同伙,在徐州城外芒砀山占山为王。梁山人马攻打芒砀山时,他被公孙胜用道术活捉,后来就归降了梁山泊。征讨方腊时,项充阵亡。
项充是徐州沛县人,和汉高祖刘邦是同乡。沛县是个崇文尚武之地,项充会武功,也就顺理成章了。项充右手持标枪,左手持一圆盾牌,背上插二十四把飞刀,百步取人,百发百中,江湖人称八臂那吒。
用那吒比喻项充,可见项充是个少年英雄。项充虽没有神话人物那吒的多般能耐,但二十四把飞刀,再加上标枪,盾牌一起作用,也是让人眼花缭乱了。项充一出手,果然是个名副其实的活那吒。
项充是一员猛将,做为魔鬼组合的一员,功不可没。正是他的勇猛,征方腊,攻打睦州时,误入乱阵,绊倒在绳索之下,被对方剁成肉泥,死得惨不忍睹。他和李衮的惨死,让宋江痛哭不止…项充列梁山好汉的第六十四位,有屈其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