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形象就是恶童
据学者研究,“在北宋和北宋以前,哪吒的基本形象为凶恶夜叉神”。
唐代不空所撰《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称:“尔时,那吒太子手捧戟,以恶眼见四方。”“起不善心及杀害心者,亦以金刚棒打其头。”
在敦煌146窟《毗沙门天王赴哪吒会图》中,有童子像,大多数学者认为就是哪吒,其形为“大头、牛眼、朝天阔鼻,裸上身、鼓腹,戴项圈、手镯,双手合掌高举过顶礼拜状”。
对于哪吒,宋代文人颇有微词。苏辙便写诗道:“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佛知其愚难教语,宝塔令父左手举。”儒家重孝,不接受剔肉还父母。从诗中看,宋代已有宝塔镇压等情节。
令人好奇的是,哪吒明明是毗沙门天王的儿子,怎么成了李靖的儿子?
李靖字药师,是唐代开国名将,南平萧铣、辅公祐,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战功赫赫,被视为战神。故祠庙遍及民间,主要负责天气、虫灾和疾病。宋代人称赞说:“卫国李公,佐命唐室,勋徳第一,生挺奇节,殁为明神,固其理也”。
在唐代,毗沙门天王也是作为战神来崇拜的,初期只在于阗一带流传,属密宗。安史之乱时,唐军远避西域,传说独健曾显灵,保护了向四川逃窜的唐玄宗。安史之乱后,唐军回到长安,将毗沙门天王崇拜也带了回来。到中晚唐时,毗沙门天王造像已遍及北方。
李靖是怎样喜当爹的
唐肃宗时,惩于藩镇割据、军人乏忠,将李靖列入武庙,成为十哲之一。到南宋时,因屡受游牧民族压迫,朝廷渴望将才,民间亦推波助澜,遂使李靖形象全面神化。李靖与毗沙门天王的形象渐渐重合。
据学者孙轶旻考证,到元代时,人们误将毗沙门视为地名。李靖一变成为毗沙门的守将,还有人进一步将毗沙门误为毗沙宫。元末杨景贤在《杨东来批评西游记》中写道:“天兵百万总归降,金塔高攀镇北方,四海尽知名与姓,毗沙门下李天王。”
毗沙门不再被视为活物,则他的儿子自然也就被李靖“霸占”了。
哪吒出自佛教传说,可他的师傅却是太乙真人。他后来想弑父时,救李靖的又是燃灯道人。这就涉及哪吒形象的又一次大转变,该转变是在明代完成的。
据学者李亦辉先生钩沉,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便利用宗教迷信树立威信,到永乐皇帝朱棣时,更自称是真武大帝的化身。真武大帝是北方之神,此前在民间的知名度不高,朱棣篡位后,为了正名,将自己打扮成“批发仗龙泉,扫荡人间妖孽,化身坐金阙护持天下神灵”的形象。
在崇尚道教的氛围下,其他宗教的神亦被收编。到了明中叶,嘉靖皇帝较迷信,兼取佛道,三教合流成为时代主流,神魔小说亦勃兴,《封神演义》是其中代表作之一。
经济发展推动哪吒装备
众所周知,《封神演义》改写自元代平话《武王伐纣平话》,后者4万多字,基本涵盖了《封神演义》的主要情节,但无哪吒的故事。相关故事是从《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嫁接而来。
自元代到明代,民间神谱中影响最大的是三种:《搜神广记》(元代)、《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明代)、《增补搜神记》(明代)。《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的哪吒是当时民间各种传说的综合版,难免受三教合流的大氛围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