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历史上前辈先贤无数,可是却从未有第二个这样的人。在古时候,他无数荣誉加于一身,他是无数读书人的学习的典范,是万万后人的楷模。可是到了近代,随着文化的愈加繁荣,现在的人们也不再迂腐的遵循古人,他却又被无数人谩骂。他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他为何会受到如此多的非议?
康熙皇帝曾经称赞他,“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南宋辛弃疾称赞他“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可是被如此赞誉的朱熹到了现代为什么会被如此之多的人抨击呢?
朱熹是负有盛名的理学的巨大贡献者,而理学中最广为流传的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在现在许多的误解中,这句话是朱熹所说的,其实不然。
《礼记乐记》中记载,“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而后朱熹在精读儒家经典后总结而出,“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所以后人以讹传讹,认为是朱熹所开创“存天理,灭人欲”的学说。
但是朱熹还是认可“存天理,灭人欲”的学说的,并且他还大力的发扬“存天理,灭人欲的学说。可是我们从社会的发展”来看,社会的每次变迁、改革,都是因为人的不满足,人的贪欲。
人们懒惰,所以发明了便携的工具;因为享受,所以发展了服务业;因为食欲,发展了餐饮业等等。如果人都没有了欲望,社会将会停滞。
可是历史上的朱熹真的有如此不堪吗?
朱熹把传统的,只记载在书上的“三纲五常”加以推广普及,使传统儒学中形而上的学活,在社会上加以实行。这种思想的推行。因为这个原因,朱熹在后世之中遭到了许多的非议。从我们现在后世人的角度来看。“三纲五常”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得整个阶级的固话,为社会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
但是“三纲五常”的思想,是儒家的传统思想,这两个词句,是出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朱熹只是一个推广者,尽他身为一个儒家人的义务。
南宋宁宗庆元二年,当时的朝廷爆发了著名的“庆元党案”。当时韩侂胄执政,只要是反对他的都被他称之“道学先生”,而理学也被贬斥为“伪学”。当时有一个监察御史弹劾朱熹,说道“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之谐行”、“家妇不父而孕”。
当时的朱熹承认了这一切,使得自己颜面扫地。这也造成了朱熹晚年名声不保的结果。我们仔细的研读史书,就会发现这一切都不过是政治的斗争罢了。
当时朝廷的外戚韩侂胄和宰相赵汝愚保持朝政,赵汝愚和朱熹是知己好友。而一山不容二虎,韩侂胄要打倒赵汝愚,于是从朱熹开始动手。
当今社会很多女性认为朱熹的理学歧视女性,“三纲五常”禁锢女性,因为我国“缠足”的习惯也是起于南宋,也把这个怪罪给朱熹,怪罪给程朱理学。
其实不然,根据宋代历史学者的研究,宋朝改嫁时间比比皆是。王安石的儿媳妇,岳飞的前妻,陆游的前妻等等。两宋时期并没有我们认为的那么的禁锢。范仲淹所设定的《义庄规矩》“嫁女支钱三十贯,再嫁二十贯;娶妇支钱二十贯,再娶不支”,可见当时对于女子再婚是么有任何歧视的。
朱熹也说过“夫死而嫁,固为失节,然亦有不得已者,圣人不能禁也”,这也看出朱熹虽然对再婚不持鼓励态度,但是也是允许的,我们现如今对朱熹很多的看法不过是管中窥豹罢了。
况且朱熹的理学在当时的社会上虽然影响力十足,但并不是一家独大的。当时的社会上还有多种学派的传播,朱熹的“闽学”也没有那么的大的影响力去推行反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学说。
朱熹所推行的理学或许有着时代的局限性,有着不足的地方。但却没有大多数人所认为的那么的不堪。我们要做的是继承、发扬优良的思想,摒弃那些糟粕,传承中华名族优良的传统思想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