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帝当然要让朱熹正面解释一下。朱熹确实傻了,在上奏给皇帝的罪己书中,除了没提大儿媳妇在大儿子已经不在的前提下怀孕的事情,对于其它的,包括拿两个尼姑当宠妾等,均“供认不讳”。当然朱熹扒灰儿媳妇这事儿,确实值得商榷,老朱之所以没在罪己书里边提这事儿,是因为,虽然他心里知道这事不是他干的,但肯定是“府内”的人干的,保不齐就是二儿子、三儿子干的。至于诱引两个尼姑为宠妾这事,也是值得探讨一番的。
朱熹是否玩弄了两个尼姑,既然他本人都承认了,别人也不好辩驳什么了。因为在宋朝,即使玩了,又能怎样?很多房中术中认为,跟尼姑或者道姑这样的清心寡欲的女人进行房中之术,能够延年益寿。将这样的女子搞到浅斟低唱,对很多文人来说,也是具有挑战性的。朱熹也是男人,这难道不是最大的天理吗?当然,后来也有朱熹的门生给老师开脱说,老师是跟尼姑们聊佛法呢。就如当下男人到宾馆与女同事开房,说是聊工作是一个套路。
在明代的很多小说中,把朱熹玩尼姑这个黄段子“艺术化”了,越传越神道,乃至也将他扒灰玩儿媳妇这事儿板上订钉了。小说故事在这里的史学价值不大,倒是跟朱熹同一时期的文人笔记,才有参考意义。那些笔记,好比现在的博客,名人朱熹有什么花边新闻,当然要记录进去才是。可是,在朱熹被沈继祖弹劾之前,同期的文人笔记里边,并不能找到朱老夫子玩尼姑的段子。也因此有人认为,那些花边黄段子,都是政敌要打倒朱老夫子捕风捉影编出来的。
被弹劾后,皇帝直接打发了朱熹,当然,不至于弄死老头儿,老朱是在几年后,自己郁郁而终的。皇帝之所以要搞倒朱熹,根本原因不是他玩什么尼姑,扒灰什么儿媳妇,而是,朱熹门生太多,大有形成党派的意思。
皇帝扳倒朱熹,是为了平衡朝廷力量;让朱熹的理学门生暂时“退避三舍”,是为了培养反对派的力量。数年后,又让朱熹的“理学”重新上位,反正朱老夫子已经死了,对皇帝构不成威胁了。至于“灭人欲”,正是好事儿,反正灭的是皇帝之外的人的欲,没见皇帝少宠幸过一个妃嫔的。
南宋宁宗庆元二年,爆发了有名的“庆元党案”,不幸的是,朱熹成为了“庆元党案”这场暴风雨的中心。这年十二月,监察御史沈继祖弹劾朱熹,其中有“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之偕行”和“家妇不夫而孕”两条罪状,而无论那一条罪状,都足以使朱老先生的一世英名扫地。
原来,沈继祖的弹劾奏章写到:朱熹为老不尊,贪色好淫,引诱两个尼姑做宠妾,出去做官时还带在身边招摇过市,甚至还被疑“翁媳扒灰”,让自己的儿媳在丈夫死后还怀上身孕,并成为自己的小妾,这种事在注重德行的古代社会是为人所不齿的。最致命的是,朱熹还承认自己的这些罪名,更让世人肯定朱熹败坏了道德纲纪。
不管朱熹是为保性命而不得不妥协认罪,还是真有其事,朱熹认罪的事实都成为了他晚节不保并被后人所诟病的主要原因。那么,为啥朱熹会把自己搞得如此狼狈呢?除了朱老先生平高傲,看不起皇帝之外,实际上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政治斗争。由于朱熹曾担任过宋宁宗的老师,地位很高,因此就喜欢倚老卖老,经常在讲学的时候上书皇帝要“克己自新,遵守纲常”,甚至连续六次上本弹劾台州知府唐仲友贪赃枉法,因此得罪了皇帝和许多权贵。
由于当时的朝廷由外戚韩韩侂胄和宰相赵汝愚共同把持,而韩一心想要扳倒赵汝愚,以达到独断朝纲的目的,于是,他就瞅准了赵汝愚的挚友朱熹进行攻击,很快,当宋宁宗看到这份奏折之时,想到自己对朱熹的不满,就很干脆利落地准了这份奏折。
很快,赵汝愚遭谪永州,朱熹被弹劾。宋宁宗还当朝宣布道学为伪学,禁止传播道学,赵汝愚和朱熹的众多门生故吏也大难临头各自飞了。就这样,朱熹名声扫地,背上一世骂名,没过几年就愤然去世了。
在封建王朝,他是可以比肩孔子、孟子、阳明先生的大学者,四人并称孔、孟、朱、王。他是儒学的集大成者,他被世人尊称为“子”,他是唯一一个不是孔子亲传弟子,却受享祀孔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