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怎么读 谢缙为什么被冻死

时间:2018-03-24 16:42:09 编辑:小读报刊 来源:网络整理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朱棣把他看作如同刘基般的智囊,拿出一份大臣名单,请他品评。解缙本着“进言者无所畏”的精神,实话实说。对蹇义(吏部尚书)的评语是:“其资重厚,中无定见”;对夏原吉(户部尚书)的评语是:“有德有量,不远小人”;对刘儁(兵部尚书)的评语是:“虽有才干,不知顾义”;对郑赐(刑部尚书)的评语是:“可谓君子,颇短于才”;对李至刚(礼部郎中)的评语是:“诞而附势,虽才不端”;对陈瑛(都察院都御使)的评语是:“刻于用法,尚能持廉”;对宋礼(礼部尚书)的评语是:“憨直而苛,人怨不恤”;对方宾(兵部尚书)的评语是:“簿书之才,驵侩之心。”朱棣把解缙的品评告诉太子,说道:李至刚我已经看清了,其余各人还要慢慢考验。太子也要解缙品评自己身边的官员尹昌隆、王如玉,解缙依然实话实说:尹昌隆“君子而量不弘”,王如玉“文翰不易得,惜有市心”。

  如此直言无忌地品评当朝大臣,显现了解缙“君子坦荡荡”的作风,却有悖官场潜规则,风险很大。刘基当年在太祖面前品评杨宪、汪广洋、胡惟庸,结果遭到胡惟庸报复的前车之鉴,难道忘掉了吗?《明史·解缙传》说:“(解)缙少登朝,才高任事直前,表里洞达,引拔士类,有一善称之不容口,然好臧否,无顾忌,廷臣多害其宠。”《明通鉴》也说:“(解)缙以迎附骤贵,才高勇于任事,然好臧否,无顾忌,廷臣多忮其宠。”喜好臧否人物是才子的秉性,若是臧否历史人物,和今人毫无关系,人们不过认为他狂狷而已,如果臧否的是当朝大臣,就不仅是“狂狷”那么简单了,所以“廷臣多忮其宠”,引来同僚的妒忌,置自己于孤立的困境。更何况他把“好臧否”的习气沿用到皇帝的儿子身上,介入了册立皇太子事宜,卷入权力之争,风险就更大了。一旦失去皇帝的宠信,孤立无援的他,面对的必然是一场悲剧。

  明成祖朱棣有三个儿子: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在册立谁为皇太子(即皇储)问题上,举棋不定。这三个儿子的生母都是徐皇后(徐达之女),没有嫡庶之分。按照“立嫡以长”的原则,朱高炽毫无疑问是不二人选,但是戎马一生的朱棣并不喜欢他,而喜欢跟随他南征北战的次子朱高煦,从征白沟、东昌有功,江上之战又有救驾之功。朱棣抚着他的背说:你要努力,世子(朱高炽)多病,不久将立你为皇储。朱高煦的亲信——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都称呼他为“二殿下”。无形中制造了两个“皇储”的局面。

  朱棣私下里征求解缙的意见,解缙很坦率地支持朱高炽,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又说:朱高炽之子朱瞻基是“好圣孙”。朱棣不得不接受了这个合理的意见,永乐二年册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册封次子朱高煦为汉王,三子朱高燧为赵王。这样并没有缓解三个皇子之间争夺皇储的斗争。问题出在朱棣身上,他对皇太子朱高炽不满意,却愈来愈宠爱朱高煦,礼仪待遇都超过了太子。解缙劝谏道:这样做会开启争端。朱棣很不高兴,认为解缙在离间骨肉关系,对他的恩礼逐渐衰退。正巧这时朝廷议论发兵征讨安南,解缙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反对出兵。朱棣以为是故意和他唱反调,从此对他不再信用。永乐四年,朱棣赏赐黄淮等五人“五品纱罗衣”,唯独没有解缙的分。朱高煦诬陷解缙泄漏宫禁秘密,又揭发他上年廷试阅卷不公,激怒朱棣。永乐五年二月朱棣下旨:翰林学士解缙贬为广西参议。将要启程,被解缙讥讽为“诞而附势,虽才不端”的礼部郎中李至刚乘机进谗言:解缙对贬官心怀怨望,朱棣索性把他贬为交趾参议,到化州去监督军饷。

  永乐八年,解缙回京述职,适逢朱棣率军北征,他向临时“监国”的太子朱高炽汇报工作。此事被汉王朱高煦抓住,向朱棣挑拨:解缙窥伺皇上外出之机,私自觐见太子,不等皇上返回,径自离京,毫无人臣之礼。朱棣郁结心头的怒气登时迸发,下令逮捕解缙,关入锦衣卫镇抚司诏狱,严加惩处。永乐十三年,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向皇帝送上在押囚犯名册,朱棣看了,随口说了一句:解缙还在啊!纪纲心领神会,把解缙灌醉后,埋在积雪中,活活冻死。他的妻子和其他亲属受到牵连,全部发配辽东。这说明处死解缙并非纪纲的胡作非为,而是朱棣的本意。

标题回顾:解缙怎么读 谢缙为什么被冻死
Copyright 2012-2019 www.dubaokan.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63272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