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怎么读 谢缙为什么被冻死

时间:2018-03-24 16:42:09 编辑:小读报刊 来源:网络整理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说得入情入理,逻辑严密,把强加于李善长的罪状——串通胡惟庸谋反——驳得体无完肤。然而灭门之祸既成事实,死者不可复生,他希望皇上引以为戒:“臣恐天下闻之,谓功如善长且如此,四方因之解体也,今善长已死,言之无益,所愿陛下作戒将来耳。”朱元璋看了这篇奏疏,没有暴跳如雷,而是“竟不罪”——没有怪罪解缙,因为他自知理亏,无话可说。不过由此领教了解缙的厉害。不久,在召见其父解开时,说道:你的儿子大器晚成,现在不如归去,多读点书,十年以后再来大用,还不晚。他用这样一种方式,把随侍左右的解缙赶走了。

  八年以后,朱元璋死了,解缙回到京师,重返官场。由于以上过节,有关部门官员借口违反圣旨,而且母丧未葬,父年九十,不当舍弃亡母老父出行,将其贬官到边远地区,使得这位才子陷入了无边的痛苦。他向礼部侍郎董伦写信诉说衷肠:我率易狂愚,无所避忌,在奏疏中常常表达不同政见,比如反对分封诸王,比如为李善长鸣冤,遭到一些人的痛恨,企图陷我于法。此次贬官远行,“扬粤之人不耐寒暑,复多疾病,俯仰奔趋,伍于吏卒,诚不堪忍,昼夜涕泣,恒惧不测,负平生之心,抱万古之痛”。信写得哀怨悱恻,低声下气,已经看不到昔日风流倜傥意气扬扬的景况,前后判若两人。他请求董伦帮忙,或调回北京,或返回家乡。董伦是讲义气的,鼎力相助,向建文帝推荐,使他得以返回京师,出任翰林待诏。

  燕王朱棣率领“靖难”之师进入南京,宣布悬赏捉拿太常寺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等左班文臣二十九人,翰林待诏解缙与吏部侍郎蹇义,户部侍郎夏原吉,翰林院修撰胡广、李贯,翰林院编修吴溥、杨荣、杨溥,侍书黄淮,给事中胡濙、金幼孜等文臣,“叩马首迎附”,由建文旧臣摇身一变而为永乐新贵。

  朱棣想借用他的文才,为自己粉饰。既然是“叩马首迎附”,解缙再傲慢也别无选择。

  朱棣登上皇位后,第一要务就是篡改历史,他对建文时期编写的《太祖实录》十分不满,参与其事的叶惠仲因为秉笔直书有关“燕王谋反”之事,被诬陷为“逆党”,遭到“族诛”。随即下令焚毁《太祖实录》草稿,重新组织班子编写《太祖实录》,由曹国公李景隆与尚书茹瑺挂名监修,解缙作为总裁,负责具体工作。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正如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所说:修改后的《太祖实录》,开国功臣的壮猷伟略稍不为靖难归附诸公所喜者,全被删削;建文一朝四年史实荡灭无遗。这当然是皇帝朱棣的旨意,作为总裁的解缙不能坚持秉笔直书的原则,恐怕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与此同时朱棣又把建文时期一千多份奏疏,交给解缙审阅,关照他,除了涉及“军马钱粮数目”的可以保留,其余有关“靖难之役”的全部焚毁。有一天,朱棣来视察这项工作,问解缙:在焚毁的奏疏中是否有你写的东西?解缙沉默无语,不敢说有也不敢说无。翰林院修撰李贯大言不惭:臣一篇也没有。朱棣讥讽道:你以为一篇也没有是贤能吗?食君之禄就应该思任其事,当国家危急之际,皇帝的左右近侍可以一言不发吗?朕并非厌恶尽心于建文的大臣,而是厌恶诱惑建文败坏祖宗法度的大臣。李贯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看来朱棣是信任解缙的,任命他进入文渊阁,参预机务,从而开创了“内阁预机务”的先例,解缙也成为明朝第一批内阁大学士。

  朱棣在右顺门召见解缙等七人说:朕即位以来,尔等七人朝夕相与共事,不离左右,朕多次告诫尔等恭慎不懈,然而人之常情,保初易,保终难,尔等应该慎终如始,庶几君臣保全之美。解缙叩首回应:陛下不以臣等浅陋,过垂信任,敢不勉励图报。朱棣听了很高兴,赏赐各人五品官服。不久又赏赐解缙等人“金绮衣”,待遇与尚书相当,对他们说:为皇帝代言,关系国家机密,而且早晚随侍朕的左右,裨益不在尚书之下。他特别鼓励解缙要无所畏惧地进言:

  敢为之臣易求,敢言之臣难得,敢为者强于己,敢言者强于君,所以王魏(王猛、魏征)之风世不多见。若使进言者无所畏,听者无所忤,天下何患不治?

  朱棣把自己比拟为从谏如流的唐太宗,“听者无所忤”;要求解缙成为直言极谏的魏征,“言者无所畏”。酷似乃父的朱棣,哪里有这样的雅量,不过是说说漂亮话而已。解缙信以为真,凭借他的才子习气,口无遮拦,把政治当作学术,未免书生气太足。

标题回顾:解缙怎么读 谢缙为什么被冻死
Copyright 2012-2019 www.dubaokan.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63272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