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田莉在演讲时指出,不可否认,在各种各样的城中村改造模式中,长期存在着对外来人口居住权的忽视。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和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汪明峰一直在关注上海的城中村改造问题。他发现,在上海城中村居住的大量低收入外来人口的主要住房需求是:便宜与职住临近。然而,在城中村不断拆迁改造的背景下,满足对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供应明显减少了,这些外来人口在不同的城中村之间不断搬迁,一个被拆掉了,就搬到另一个,相对来说,他们可选择的空间被压缩了。
田莉认为,城中村的改造既要结合当下房地产市场的新形势,也要关注外来人口的居住权利。例如,房地产市场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老百姓对楼市的预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年轻人的观念也在变化,有的年轻人选择租房过一生。
田莉认为,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提供低成本的租赁住房是保障外来人口居住权益的主要路径之一。同时,这种改造要依靠市场和社会力量进行多元化改造。
保障性住房被认为是留住这些群体的解决方案之一。7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审议通过的《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也提出,“把城中村改造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结合好。”
在多位专家看来,在城中村改造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有不少机遇。此前,深圳市龙华区元芬村曾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改造后,这里有了让青年人落脚的青年公寓。
汪明峰认为,在城中村改造中,既要看到村民集体制度的发展,同时也要保障外来人口居住的权限,从而实现包容性发展。他强调,有两点很重要:一是提供合适的居住环境,这是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的一个必要支撑;二是不仅要在硬件上提供支撑,更多是在软件上改变,尤其是在流入地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方面,应向外来人口更加开放。他说:“希望通过城中村改造让城市居民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