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产业布局和能源生产消费长期存在空间错配,能源消费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而能源资源生产主要集中在中西部。2022年1月,《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出台,东部地区为促进工业绿色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将高碳产业迁出转移,致使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双碳”目标实现难度进一步增大。在产业布局中,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部分行业可以向中西部地区适当倾斜。
第二,需要新能源汽车产业出海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相协调。
在对外投资过程中,中国企业由于自身能力所限,无法将绿色“一带一路”的美好理念和自身投资行为有效联系在一起,在国际话语权当中往往处于劣势,部分发达国家利用标准和规则制定权引领国际舆论,刻意将中国企业的投资和破坏当地生态、掠夺资源、拉低社会标准等行为挂钩。另一方面,部分发达国家正在以低碳为核心构筑新的竞争门槛与贸易壁垒,欧盟已明确于2026年开征碳边境调节税,未来不排除将汽车相关产品纳入征收范围的可能性,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也在研究制定碳关税的相关方案。
为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2022年3月,多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清洁能源和绿色交通领域的投资需求潜力巨大,为我国车企提供众多机遇。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对外投资可以成为实践绿色“一带一路”的重要依托。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依赖“一带一路”地区国家提供以锂、镍、钴为代表的重要矿产资源。中国在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开发矿产资源的过程中,可以提前在ESG合规方面做好应对方案,并警惕潜在的商业性争端演变成国际性政治事件。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在泰国销量领先
(图源:Mangu)
第三,推进中国标准和规则的国际化。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指出要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提升产业标准化水平。中国首先需要加快整合国内市场的行业规则和技术标准,打破地区间的市场隔阂,将区域之间的过度竞争转变成合作性竞争,这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实现国内大循环的必然要求。
再者,中国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多边经济贸易机制的相关平台,推行贸易区域内的相关规则制定,以此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建设高标准自贸区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抓手,在现有自贸协定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推动开展自贸区升级谈判,并在谈判过程中在国际层面推行中国标准和规则,推动国内国际标准化协同发展,推进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体系兼容。国内、国际标准化进程的推进可同时进行,并行不悖。
第四,强化企业在投资对象国的战略和管理。
企业进入海外市场开展经营,很可能会遇到内外两种压力。一方面是本土反应压力,另一方面是全球整合压力。“本土反应”指的是企业需要面对与本国差异很大的制度环境和商业规则以及东道国不同的消费者偏好。“全球整合”指的是企业需要通过其下属组织之间的协同效应来创造价值和保护自身的专有技术。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出海呈现出积极态势,走出国门参与全球竞争,才有可能进一步带动产业体系全球化。在新的竞争环境下,企业已经不能再简单地把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看作分离的不同市场,而必须把这些市场看作一个全球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在整体上制定有效的全球战略,依靠国家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使用价值链来分析和设计全球战略,并决定价值链上的什么活动应该集中、什么应该分散。现阶段,谈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否能完成“换道超车”还为时尚早,最根本的仍然是在全球竞争中积累并扩大基于成本和技术的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