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些人都在说这个什么什么省的人名声最坏的情况,小编想说的是这都2020年了,还有人在说这个,这真的是把小编看晕了,其实也就那么回事,现在还在讨论这个什么名声好坏的人,小编觉得你们的想法什么的太幼稚了,现在都是这个核心社会,不存在什么这个名声好坏的问题的,所以大家也不要再吵吵了,都是无意义的讨论了!
知道了歧视的根源是什么,就明白了该怎么消除它题图来源:《超脱》
歧视的根源是什么?
知友|苏德中
在 1968 年 4 月,马丁 · 路德 · 金遇害的后一天,一位美国小学教师珍 · 艾略特遇上一个难题。
她三年级的学生,在这个几乎全是白人的小镇上,无法理解为什么马丁会被暗杀。
为了让他们理解什么是「歧视」,珍 · 艾略特做了一个试验。
她将班级里的孩子通过眼睛的颜色分为蓝色和褐色两组。
在第一天,褐色眼睛的孩子被绑上一条褐色的领巾以作区别,区分出优势组和弱势组。
蓝色眼睛的孩子们被告知他们更加聪明、干净、友好,是比褐色眼睛的孩子更棒的人,褐色眼睛的孩子则被艾略特不断地批评和嘲讽。
第二天,艾略特将规则反转,蓝色眼睛的孩子被绑上蓝色的领巾,成为弱势组,而褐色眼睛的孩子则被归位强势组,享受比弱势组更好的待遇。
两天试验结束后,珍让双方拥抱和好,并写下感受。
短短两天里,发生了什么呢?
被归为弱势组的学生在测验和学习中表现都不理想,相反,被归为强势组的孩子表现优异、自信,并「团结」起来,区别看待弱势组的同学。
「我亲眼看到平时富有合作精神、友好而体贴的孩子在短短十五分钟里,变得令人讨厌、凶狠并且学会歧视。」
珍 · 艾略特说,她意识到她在一个三年级的班级里,创造了一个微缩的社会。
一、偏见(Prejudice)与刻板印象
前天我坐车回家路上,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前面一辆白色轿车开得缓慢而扭捏,在我们前方晃悠了大约半分钟后,性急的师傅一脚油门,迅速变道超车,然后嘀咕了一句「女司机」。
我忍不住问师傅,为什么你确定这是女司机呢?师傅回答,只有女司机才是这种技术。
我反问道,如果对方其实是一个男司机呢?师傅哈哈笑了一声,没有回答。我想,即使看到对方是男司机,恐怕师傅也会认为他「开车技术和女司机一样」吧。
「男性开车技术比女性强」是我们广泛可见的一种偏见,即使并没有任何数据显示男性开车技术更强,甚至并没有见过女司机开车或者见过开车技术差劲的男性,很多人依然持有这样的观点。
偏见,是一种缺乏客观依据、固定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和态度。在心理学上,它不仅仅是一种意见或信念的陈述,更是一种包括像轻视,反感,嫌恶等感觉的一种态度。 而通常偏见的产生,都来源于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原本是指用来复制一个印刷过程,后来被比作「脑子里的图片」或者现实的心理复制品,专指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人、事或物的一种概括性看法。
刻板印象的产生,多数时候源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某类人群(或个人、事物),而选择采用经验或感官走「捷径」。
「女性开车技术差」或「男性开车技术好」就是一种刻板印象。
这种刻板印象的产生原因较多,从深层次来讲,这是一个基于「性别刻板印象」的延伸。我们的社会通常有「女性不太理性」和「女人更适合做家务」这类刻板印象,延伸到各个领域当中,可能就是女性既不适合当外科医生,也不适合做一名律师,当然也不会好好开车了。 显而易见的是,我们的社会环境也会不断加强这种刻板印象。
新闻媒体为了博人眼球,在某个车祸报道的标题中,会刻意加上一个「女司机」的标签,让大家产生一种女司机车祸几率更高的错觉,事实上数据统计,男司机车祸几率更高。
这种手法屡见不鲜,「富二代」、「90 后」等标签时常存在于各类媒体报道当中,比起事实本身,大众更关心这类标签的意义。「富二代」是嚣张跋扈的,「90 后」是年轻气盛不懂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