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画与印刷用纸成为这一时期促进造纸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宋以前,用竹子无法制造出上乘的文化用纸,直到宋代发明了一种多级蒸煮、多级漂白的制造技艺,才使得竹纸在宋代流行。这主要是由于竹子是半纤维素,它的纤维素含量没有麻高,稳定性也没有麻好,故而微生物滋长条件比较多,容易被虫蛀。如果将竹子捶打成竹丝,在浸竹丝的过程当中加石灰,将石灰、草木灰拌在一起,进行多次蒸煮后,加上天然的日光漂,竹纸的质量大大提高,改变了宋以前以皮纸、麻纸为主要原料的造纸状况。
宋代时,由于纸的品种与产量的增加,各类纸与纸制品开始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如用于祭祀的冥纸、用于保温挡风采光的窗纸、用于社交礼仪的纸名帖等已在全国各阶层普遍使用。纸帐与纸被在南方民间用于避蚊御寒,以取代价贵的丝制品;用油纸制造的纸伞、灯笼、纸瓦显示出防湿与透光的优良性能;纸灯与纸炮为节日庆典与喜丧事增加了气氛;蚕纸则为发展民间养蚕生产提供了优良价廉的材料;纸钞开始取代笨重的铜钱,给后代在世界范围扩大商业贸易与方便货币流通开了先河。
桑皮纸唐韩滉五牛图(局部)20.8×139.8cm
明清:造纸技术的集大成时期
这一阶段的造纸术可以说是集大成时期。像其他生产部门一样,造纸生产领域内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手工业造纸从单纯作为农村副业,到将手工业者联合起来的工场手工业造纸,无疑是一大进步。
明清时的造纸槽坊,大多分布在江西、福建、浙江、安徽等南方各省。南方盛产竹材,麻、皮料和稻草等原料丰富。当时竹纸产量占首位,闽浙一带的竹纸种类更多达四五十种。用福建“熟料法”制浆技术生产的连史纸,洁白无瑕,是古代竹纸生产技术的一大突破。
皮纸多用于制造书画纸或印刷纸,产量居第二位。皖南特产的“宣纸”为一时之甲,其原料主要为青檀皮。宣纸在明清间作为内府及官府公文用纸和上等书画用纸。此外,还用作发榜用纸,至今仍有实物遗存。
入清以来,造纸业曾一度下降,但从康熙、乾隆时起,造纸业又开始回升。清朝康乾一百多年间,随着科举制度的兴盛,文化教育事业的发达,纸张的消费量剧增,刺激了当时造纸业的不断扩大和迅速发展。清初遭到摧残的资本主义萌芽这时又有兴起,因而纸的产量、品种和质量,都在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传统的名牌手工纸又恢复了生产。
世界上最早的纸是什么时期
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时期,中国就出现了纸张,虽然说当时制作纸张的手法相当粗糙,但是对于人类的发展来说具有很深刻的意义。最开始的纸张主要原料是麻皮纤维或麻类织物,不过最开始的纸张是很粗糙的,里面还有很多纤维,表面也不平整,是不能用来书写的,最开始仅仅被用来当做包装。
而后公元105年,蔡伦结合之前造纸的经验,将造纸术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并且使用了更多的东西作为纸张的原料,比如树皮、破布、麻头等等,还使用了沤、捣、抄一整套的工艺,最终成功研究创造出可以用来书写的纸张,这种纸张也被称之为“蔡侯纸”。逐渐的这种纸代替了之前的竹筒等等,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到的书写材料。
造纸术的发明者是谁
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人们一直认为是蔡伦发明的,之所以这样认为,主要是《后汉书·蔡伦传》这本书的相关记载。书中写到,之前人们大多都用竹简写字,有些人会将缣帛当做纸张来书写,不过后者虽然轻便,但是价格昂贵。后来蔡伦率先使用了树皮麻头等等作为原材料,制作出了新型的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