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的纸是什么时期 我国最早的纸是什么做成的

时间:2020-06-15 15:08:40 编辑:小读报刊 来源:网络整理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从地下出土物可见,西晋时还是简、纸并用,东晋以后,便几乎全是用纸了。东晋时期的纸张产量与质量已全面提高,但一些人仍维持旧习惯,重要文件多用竹简抄写而不用纸。于是东晋末桓玄发布了一项“以纸代简”的令称:“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所以后世的考古发掘中极少发现东晋以后的竹简。

  魏晋南北朝时,除用纸抄录经史子集、书写日常公私文件外,由于统治阶级所提倡的佛教、道教兴起,还有不少人抄写宗教经典,这也使得社会上纸的耗费量大大增加。随着造纸术的进步与推广,我国南北方都建立了官私纸坊。北方以洛阳、长安以及山西、河北、山东等地为中心,主要产麻纸、楮皮纸、桑皮纸;浙江会稽、安徽南部和南京、扬州、广州等地,成了南方的造纸中心,也主要产麻纸、楮皮纸、桑皮纸。

  某种程度上说,晋代能出现像陆机、王羲之、王献之这样优秀的书法家,也得益于这一时期纸张的发展与进步。

  从晋朝开始,在今浙江省嵊县南曹娥江上游的剡溪附近,更开创用野生藤皮造纸,一直延续到唐、宋,后来被竹纸所淘汰。我们现在对晋朝藤纸只闻其名,不见其物。

  晋代还新增了若干纸的品种,如“侧理纸”(或“苔纸”)、桑根纸、蚕茧纸、藤角纸等,为书法绘画之雅事平添了几分色彩。相传王羲之用“蚕茧纸”,又叫“凝霜纸”,形容纸像白霜一样,又白又细腻。

  

 

  竹纸北宋米芾珊瑚帖(局部)26×47.1cm

  隋唐五代:

  造纸原料品种大增

  隋唐五代时期,诗词、书画的繁荣,连带造纸、加工纸技术的飞跃。

  这一时期的造纸原料品种,有了很大程度的扩增,包括麻类、楮皮、桑皮、藤皮、瑞香皮、木芙蓉皮等,竹纸也在此时崭露头角。除此,还出现了用混合原料造的纸。藤纸因其生长期比麻、竹、楮要长,资源有限,因此从唐以后开始走下坡路。桑皮纸、楮皮纸虽然历史很久,但唐以前的实物则较少遇到。敦煌石室中的隋开皇二十年写本《波罗蜜经》是楮皮纸,隋末的《妙法莲华经》是桑皮纸,传世的唐冯承素摹本《兰亭序》也是皮纸。据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杀青》篇记载,唐代四川造的“薛涛笺”,以芙蓉皮为料,“其美在色,不在质料也”。

  随着造纸原料的逐步扩大和造纸技术在各地的推广,隋唐五代时的产纸区域遍及全国各地。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四川、广东、山西、河南等省,均有纸贡于朝廷。其中,安徽是唐代造纸中心之一。歙州、池州、信州、宣州等地,均以产纸著名。现在全世界闻名的“宣纸”,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的宣州贡纸。其实,产纸地方远不止这些,我们所知的还有山东、陕西、新疆、云南等。

  隋唐时期,纸的用途已从书写扩大到了绘画、摹榻、拓印、裱背与印刷等。还出现了最早的报纸“开元邸报”。而民间普遍流行投名帖,尤其是到富贵人家,一定要递交名帖才允许拜见。诗人们自己也常造纸或加工纸,在纸上题词,做出名笺。许多日用品也都采用纸制品,出现纸衣、纸帽、纸被、纸帐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唐韩滉《五牛图》(桑皮纸),表明了唐代绘画与造纸技艺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加工纸的普遍使用是唐朝用纸的一大特色。唐代不同用途的文化用纸,其加工方法也不同,如:朝廷文书及佛寺写经,多用经过黄檗染黄处理的纸;临摹古人字帖及绘画则用半透明的硬黄纸;最流行与最常用的是染成红色的笺纸,当时文人必备的最普通的诗笺即为红笺,以后发展成彩笺、花笺、鱼子笺、云形花纹笺、水纹笺等。而不同场合对于纸张质量也有所要求,如纸面洒金粉的金花笺多为皇家选用,而涂满金银粉屑的,多为佛经选用,这种涂满金银屑的纸面已不适用于墨写,必须用金银粉调胶书写,形成银纸金书、金纸银书。

  宋元:

  造纸技术的历史全盛期

  北宋继承了隋唐五代造纸技术的成就,在造纸品种与用途、产量与质量、原料与技术、产地分布等方面均处于历史全盛时期。

  宋代帝王多热心文艺,笃好书画,承袭后蜀、南唐的做法,设翰林图画院。在汴京大相国寺庙有书画市场,潘楼酒店又有书画夜市,此时朝野收藏鉴赏书画与碑拓之风大盛。

标题回顾:世界上最早的纸是什么时期 我国最早的纸是什么做成的
Copyright 2012-2019 www.dubaokan.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63272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