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霸先的父亲是陈文讚。陈霸先的母亲,史书上有两条记载:一是太平二年正月,“追封陈霸先祖母许氏吴郡嘉兴县君,谥曰敬。妣张氏义兴国太夫人,谥曰宣。”二是永定元年十月,“追赠皇考曰景皇帝,庙号太祖:皇妣董太夫人曰安皇后。追谥前夫人钱氏号为昭皇后;世子克为孝怀太子。立夫人章氏为皇后。”张氏、董氏哪一位女姓才是陈霸先的生母呢?显然是后封的董氏。封建家庭,结发正妻才有地位,侧室与庶出的子孙,地位是低下的。张氏是陈霸先的嫡母,她是作为陈文讚的结发正妻,才与婆母关系密切受封的,董氏则因侧室的缘故,起先未受封。假如陈霸先的生母张氏,就不会在他称帝后,另追董氏为安皇后了。所以,我们可以推断,正因为董氏是陈霸先的生母,在陈霸先称帝后,“母以子贯”,才又追封了董氏。《陈书》中称陈休先为“陈霸先母弟”,可见陈霸先与陈休先都为陈文讚侧室董氏所生。只有陈道谈才是张氏所生的嫡长子。上有嫡兄,下有亲弟,同为庶出,这家庭地位,造就了陈霸先从小即注重自身努力,擅长顾及方方面面的个性特点。
关于陈霸先青少年时代的事,可考史料太少,《陈书》有“尝游义兴(今宜兴),馆于许氏”的记载。另根据长兴古县志记载,长兴曾有许多古迹与陈霸先有关:一、“钓台,在县西北三十里,陈霸先向微时垂钓之处,其顶平夷,有池号陈霸先磨剑池,石壁屹然如屏,五十余丈,下有惊湍,前有弹子坞,相传陈霸先垂钓时飞弹于此,今石穴尚存。”二、“磨剑石,……在县北二十一里陈墓岭,俗传陈武帝微时于此砺剑,今有膝迹及植枪穴。”三、“饭箩木,在县北八里,实松杨木也,俗传陈武帝微时,以渔为业,晨夕二饮,泊此木下,曝箩于上,因名。”这些古迹一方面说明陈霸先青少年时打鱼练武,兴趣广泛,另一方面,说明少年陈霸先活动范围广,绝非局限于长兴下箬一方小天地,除长兴远近几十里外,还在宜兴生活过一段时间,这广泛的活动,有利于打开少年陈霸先的眼界。
少年陈霸先在个性方面,正史有两点评价:“少倜傥有大志,不治生产”、“明达果断,为当时所推服,”这里所谓的生产,是指生计家产,陈霸先年轻时不理家产的风格终老未变,因而轻财好义,给人留下豁达大度的印象。《陈书》称陈霸先“读兵书,多武艺”,《南史》记载:“及长,涉猎史籍,好读兵书,明纬候、孤虚、遁甲之术,多武艺。”古时能读书识字不容易,陈霸先具备这种能力,他的兄弟应该也有类似的文化程度,这奠定了他们后来才能出众的基础。
陈氏三兄弟都相当能干,《陈书》对陈道谈是这样记载的:“仕于梁世,为东宫直阁将军。侯景之乱时,领弩手二千援台,于城中中流矢卒。”对陈休先,记载如下:“休先少倜傥有大志,梁简文之在东宫,深被知遇。太清中既纳侯景,有事北方,乃使休先召募,得千余人,授文德主帅,顷之,卒。”从这些记载来看,这兄弟二人都投靠在梁太子萧纲门下。陈休先死在太清元年(公元547)梁武帝派兵接应侯景时,陈道谈则死在太清二年侯景围台城之时。从二人官职上看,地位都不高,部领人马也不多,故所谓“深被知遇”,应是溢美之词。从他们俩行状看,估计还是沾了陈霸先的光。因陈霸先早在大同十年(公元544)五月,已兵解广州之围,一战成名,次年被派往交州征战。古时凡大将出征,家属都能被朝廷选拔任用,以达到笼络将士的目的。所以这兄弟二人都因陈霸先建功后才受到萧纲的器重。所谓“东宫直阁将军”,实际是太子宫殿中的值勤武官,“文德”也是宫中殿名,“文德主帅”也不过是守卫文德殿的武官。但这决不等于说这兄弟二人都是无能之辈,陈霸先后来做了皇帝,还称赞自己的同母弟休先:“此弟若存,河洛不足定也!”古时长兴的弓箭手战斗力十分强,如今,县内有一山,仍名斫射山,山下曾建有一座羿庙,明代顾应祥云:“相传由民皆善射,故立。”又据张文规《斫射神庙记》:“(唐)大历七年,贼郎景聚此山游奕。将钱景秀率乡村子弟,尽斫射手,遂平草贼。贞元三年,乡人立草屋,称斫射神,长庆中毁去。会昌中,为斫射亭而无像,文规始置神庙。”从“斫射山”、“斫射神”、“斫射手”、“斫射亭”这些名称,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民众的尚武精神,这是陈氏赖以崛起的社会基础。陈氏兄弟都善用弓弩,陈霸先沿赣江(原文如此)北下讨伐侯景时,记载有“甲士三万,强弩五千张”;陈霸先在建康与侯景决战时也借助弩手力量来取胜;再如韦载据义兴发难时曾采用一条妙计,搜罗了一批曾在陈霸先手下服过役的老兵,这些人都善用弩,韦载将他们锁在一根长链上,命令他们射杀周文育将士。周文育束手无策,后来还是陈霸先亲自领兵前来,才制服了韦载。他认识萧衍侄儿萧映,还是他在建康油库史任上,一次在玄武湖畔骑马射箭时,被萧映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