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朝宰相魏徵曾是《隋书》、《周书》、《北齐书》、《梁书》、《陈书》五部史书的总监修官,不仅熟悉陈朝历史,而且具备政治家、史学家的眼光,赞扬了陈霸先为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而奋斗的一生,认为陈霸先效命旧王朝,立下丰功伟绩,功勋不下曹操、刘裕。
曾主编了《梁书》、《陈书》两部史书的唐姚思廉,肯定了陈霸先优良品德后,用“智以绥物、武以宁乱、英谋独运、人皆莫及”四句作出了高度评价。之后还有不少文人学者,都对陈霸先所做的功业,进行了一番赞美。
陈霸先在抵御外敌摧残,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确有不可磨灭的功绩。虽然征伐会带给一个国家,甚至是多个国家灾难,但人无完人,平凡人尚且出错,帝王也是凡人,何不宽恕一次?
陈霸先,字兴国,小字法生。说来也巧,就在梁朝开国皇帝萧衍登位不久,公元503年,浙江长城县(现浙江长兴)下箬里(今下箬寺)农户陈文缵家,突然生出一个男孩。关于此事,有两个传说:一是陈霸先母亲董氏是位长得很好看的姑娘,她很勤劳。婚后,她每天都要到院东一口井边打水洗衣,或打水洗菜烧饭。一天清晨,董姑娘照例去那儿打水,当时,天刚蒙蒙亮,她看见井里冒出阵阵带有香味的白色烟雾,感到很奇怪,就向井里探望。不看到罢了,一看却目瞪口呆:井里有一条银白色的小白龙在那儿上下翻腾。小白龙一见她就欢天喜地地扑上来,她吓得尖叫一声,当场晕倒在井台旁。不久,她就怀了孕,十月怀胎生下了陈霸先。陈家给他取了一个很霸道的名字,叫陈霸先。
第二个传说是:陈霸先出生后很怪,整天哇哇地哭,哭了三天三夜。董妈妈没有办法,见他一身汗,就用这口井里的水给他洗了澡,他就不哭了。虽然止住了哭,可紧接着陈霸先什么东西也不要吃,即使是妈妈的奶水,董妈妈试着舀来井水拌奶水来喂他,他倒吃得有滋有味。
陈霸先当了皇帝后,把这口井命名为“圣井”,并为这口圣井写了一篇文章。
陈霸先少年时种过田,捕过鱼,喜读兵事。尚长,就开始习武,听说他的拳法、刀法和箭术都不差,身体健壮。据《南史》记载:“其本甚微,自云汉太丘长实之后也。”陈实是东汉晚期太丘县的县令,世居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成语“梁上君子”即源自陈实之口。能将《后汉书》中有传记的人物,引为自己的始祖,无疑是十分体面的,“自云”两字,既反映了陈霸先身世寒微,又反映陈霸先受这位远祖的影响极为深刻。所谓“寒微”,是相对世族豪门来说的,并非指陈霸先出身于贫穷人家。西晋永嘉年间,陈霸先的十世祖陈达避乱南迁,是战乱中随西晋王室南渡的士大夫。他曾担任过丞相掾和太子洗马,后出任为长城(长兴古县名)令,丞相掾并非什么大官,只是丞相府中的属官很多,有“一百另六掾”之称。陈达就是东晋王朝下派至长兴的政治拓荒者。陈达因喜爱长兴山水秀丽,就在当地定居下来,子孙繁衍,陈家成了长兴境内的大户人家。到了陈达之子陈康时,因“土断”政策的关系,就编入了长兴户籍。从此,陈氏子孙就认定长兴籍。南朝是门阀制度盛行的时代,陈家虽是地方大户,却属寒门,在世族豪门眼中,是身世低微的。陈达在选择长兴作为子孙定居地时,曾有过预言:“此地山川秀丽,当有王者兴,二百年后,我子孙必钟斯运。”从晋永嘉到梁天监,二百年后果然出了个陈霸先。《陈书》与《南史》都采用了这一说法。其中当然有附会成分,但陈达作为长兴陈氏的始祖,是确信无疑的。
陈达之后,史籍中一溜排出九代传人:“达生康,复为丞相掾”,“康生盱眙太守英,英生尚书郎公弼,公弼生步校尉鼎,鼎生散骑侍郎高,高生怀安令詠,詠生安成太守猛,猛生太常卿道巨,道巨生皇考文讚。”陈霸先这些祖先都有一个漂亮的官衔,其中虚虚实实已不可考。因中国历来有个传统:追赠官衔,既让活人满意,又不怕官多为患。只是《南史》所记让我们看到了陈霸先“其本甚微”的家底:“初仕乡为里司,后至建邺(建康别称,今南京)为油库吏,徙为新渝侯萧映传教。”里司是催粮派款的,库吏是扛秤抬桶的,传教即帮王侯传达教命,是侯府中的普通属官。在门阀制度盛行的南朝,陈霸先的父祖辈是真的或太守、或县令什么的一直在官府任要职,决不会在陈霸先时忽然要从最基层的里司做起。《陈书》记载,太平二年正月,“诏赠陈霸先(即陈霸先)祖侍中,太常卿,谥曰孝。”这记载就是一个明证,说明陈霸先其他祖先的头衔可能都是陈霸先称帝前后追赠的。所以,陈霸先也不是世代官宦之家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