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赵晓璃
一、引言
最近被一则“北大留美学生拉黑父母六年,十二年春节不归”的新闻刷屏。
新闻主人公王猛曾经以四川某地级市高考状元的成绩考上了北大,之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赴美留学。
在他一万五千字的长信里,我们看到了他对父母的控诉:“肆意控制”、“狂躁而闭塞”、“歇斯底里”、“忽视”、“冷酷”、“自私”……
在一所教育质量低下的学校,他遭受校园欺凌,多次提出要换学校遭到父母反对。
他这样概括自己的高中就读经历:
完全按校方的统一课表上课;
课上抵抗周边学生的骚扰和闲话;
课间遭受欺凌,被打耳光、抱摔、掐、言语羞辱;
中午回去和家人争执;
晚自习再次抵抗周边学生的骚扰和闲话;
晚上回去再次和家人争执.......
“我一个人在夜里落了泪,主要并不是被我父亲的歇斯底里吓坏,而是担心中学的不良环境在我的成长中留下深深的伤痕,更是担心如果不能考到远离家的大学,就会无法拥有自己的生活。
从那之后无论校方、班上的不良学生和家人怎么对待我,我都不哭,因为哭了就会更被看不起。”
与自己的悲伤情绪隔离,卯足劲学习,目的只有一个:考到远离家的大学。
“如果教育的目的就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类拔萃的模范!”
而多次试图写信与父母沟通交谈,得到的只有父母自私的冰冷的回复,甚至在回信的末尾,写上:“祝你正常。”
事件让人唏嘘不已。
或许,对每个身为父母的你我而言,是时候进行反思了,那就是:为何我们在等待道谢,孩子却在等着我们的道歉?
结合我经手的职业咨询案例,我想通过这篇文章给各位父母敲响警钟。
我知道个人的力量终归单薄,但我谨以一名职业咨询师的身份试图和各位父母探讨一个问题,那就是: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及环境,为人父母的我们到底该如何和孩子相处,才能确保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你的负面评价,正在摧毁孩子的一生
不知你发现没有,越是面对亲近的人,我们越是流露出尖刻挑剔的一面。
放在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中同样适用。
面对以下的斥责,或许对每个做过孩子的你我并不陌生——
“你怎么连这点事都做不好?!真是没用!”
“你看别人家的孩子,次次考试都能得100分,你怎么这么笨?!”
“哭、哭、哭,就知道哭!真是没有出息!以后你能做什么?!”
......
殊不知,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就是他们的天、他们的地,遇到这样的否定和打击,除了极个别能被激发出斗志之外,对于多数孩子而言,他们会将这种声音内化为对自我的否定,长大后他们会用父母的方式对待自己:
“我连这点小事儿都做不好,我真是没用!”
“瞧啊,其他人和领导关系都很好,我在人际关系上和弱智一样,我果然很笨!”
“难道我就是其他人口中的玻璃心吗?为什么我如此脆弱?为何我受不了一点打击?我真失败!”
......
与此同时,这些孩子即便取得了一些成绩,也会认为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不值一提”。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会伴随着以下问题——
1、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从小被父母长期忽视,自己的感受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对自己的感受越来越陌生和麻木,甚至想不起来自己有过哪些高兴或感到成就的事件,回忆里满满都是挫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