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翌日一早,姚玉兰对小冬说:“小冬,你留下来吧,咱们姐妹合成一家,和那几个苏州女人斗,把家产都夺来,我们两人平分。”打此以后,孟就留了下来,自然而然成了杜月笙的情妇了。
不久,因日寇侵占上海,杜、姚逃往香港,孟小冬暂回北平。过了一年,杜月笙叫孟小冬速去香港。孟小冬到了香港,在杜家盘桓数月后,又返回北平。
1938年10月,孟小冬在北平正式拜余叔岩为师。入门以后,孟小冬悉心侍奉师父。1943年余叔岩去世,孟小冬心灰意冷,以“为师心丧三年”为由,谢绝歌场,隐居不出。直到抗战胜利,日本投降,方与程砚秋合作,通过广播电台向全国播唱《武家坡》以示庆祝。
同居没有名分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被日军占领。这时杜月笙刚好飞往重庆向老蒋汇报工作。随后香港沦陷,无法复返,杜月笙从此困居重庆。一个多月后,姚玉兰及子女等也辗转千里,由港安全到达重庆。这一呆就是三年多。
1945年杜月笙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上海,这时姚玉兰和几个子女还都留在重庆,一时回不来。这时他突然想起北平的孟小冬,他让人写挂号快信,把孟小冬从北平请到了上海。如今的孟小冬,年已快四十,由于常年嗜食鸦片,加之经常生病,显得消瘦,但依然还是那样年轻。杜月笙顾不上寒暄,一把将孟小冬拉进怀抱。
从此,杜月笙和孟小冬半公开地过起了同居生活。1946年春末,姚玉兰拖着几个儿女,回到了上海。姚玉兰回到上海后见老杜有了小冬,竟和她像陌生人似的,十分伤心。孟小冬看在眼里,便借口老母年迈放心不下,返回了北平。
义演破镜难圆
1947年8月30日,是杜月笙60岁生日,当时,恰巧两广、四川、苏北等地发生水灾。杜月笙决定来个祝寿赈灾义演,将演出收入全部用于救灾,而义演的一切费用由自己承担。杜月笙最为关心的是孟小冬这次能不能来。
孟小冬到沪后,为了便于排戏,即寓华格臬路杜公馆。按预定计划,演出从9月3日到7日,为期5天。但因南北名伶荟萃,特别是梅兰芳抗战期间蓄须明志,已快10年未登台;孟小冬更是观众渴望已久的余派嫡传。为满足观众要求,大部分戏码连演两天,一共演了10天。
孟小冬两场《搜孤救孤》的演出,征服了成千上万的观(听)众,很多参加祝寿演出的名演员都站在后台,屏息静听。不过人们没有见到梅兰芳在现场看戏。事后他的管事姚玉芙透露说,梅先生在家听了两天电台的转播。
孟小冬这次来参加义演时,曾想到梅兰芳就住在上海,也一定会登台,开始有些顾虑。万一被派到一个戏里,或即使同台不同戏,也会抬头不见低头见,总感到有些不便。但杜月笙似乎早就考虑在先了,把他俩的戏码岔开,10天戏中,两人分演大轴,梅8天,孟2天,并不见面。
梅孟非但台上未遇,台下也未曾见过。就连最后一天杜月笙亲自参加的全体合影,因有梅在场,孟也推托疲劳而辞谢了。对孟来说,也许是她早已淡薄了人间男女之情,不愿意再重建那种徒有虚名、明夸暗弃的表面上的爱情。
战后颠沛流离
孟小冬在义演结束的第二天,便整理行装,向杜月笙和姚玉兰提出北返。临行前,孟小冬只保留了一件这次演出程婴穿的褶子,这是她20年前初到北京自己选购的,特别喜欢,所以留作纪念,其他带来的所有行头,全部送了人。这表明孟小冬今后不再打算登台了。
孟小冬返回北平后,杜月笙日夜牵挂,总觉得对不起她。孟小冬临行只拿了一只金表,其他什么也没要。杜月笙随即派了个门徒,专程赴北平以孟小冬的名义买了一处房子,算作对她的酬答。
孟小冬孤身独居在这幢房里,身体瘦弱,常闹胃病。1948年,她突然接到姚玉兰的挂号信,希望她火速到上海暂居。孟小冬到上海后,就和杜、姚住在一起。杜、姚希望她这次来了就不要再走了,往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绝不另眼相看。自此,孟小冬安心地留了下来,与姚玉兰果真亲如一家。平日里孟小冬悉心照料杜月笙的病体,不离左右,俨然成为杜家一员了。
1949年4月,上海即将解放,孟小冬随杜月笙家人乘坐的荷兰“宝树云”号客轮匆匆驶离上海。
去港补行婚礼
到香港后,孟小冬又像当年侍奉师父余叔岩一样,整天为杜的病体操持,煎汤熬药,不离左右。1950年,杜月笙不顾家人的阻挠,坚持要与孟小冬补行婚礼。婚礼当晚,63岁的新郎杜月笙穿起了长袍马褂,头戴礼帽,坐在手推轮椅上被推到客厅,由人搀扶着站在客厅中央,42岁的新娘孟小冬着一件崭新的滚边旗袍依偎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