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行更戍法,让士兵经常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状况。
提高御史台、谏院等台谏官的地位,许其风闻言事,纠举、弹劾各级高官,特别是宰执大臣。
为了安抚人心,赵匡胤保留了后周整套官僚机构,却不让留职人员有相应的职权,而是另派官吏,让他们在头衔上带着“知”“判”等字眼,去行使实权。这样逐渐形成了官与职殊,名与实分,官、职、差遣分离的状况。“官”只表明一个官员的位品,作为领取俸禄的依据,“职”只是荣誉头衔,只有“差遣”才拥有行政权力。但对后者又实行三年一易的制度,使其频频调动,不得专权。
鉴于唐代科举中主考官与被录取的门生结成政治联盟、进行派系斗争的教训,赵匡胤下诏禁止进士及第者称主考官为“恩师”、自称“门生”;后又举行殿试,由皇帝亲自录取进士,录取者便成了“天子门生”。在重文轻武的宋代,科举是加强皇权的重要措施。
由于怕臣僚有自强之志,赵匡胤一方面鼓励他们“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置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另一方面倡导黄老之学与佛经禅理,以使士大夫少其奔竞之心。
宋初在地域上的广度虽有所减削,但统治的密度却大为增加。
宋太宗赵光义继承其兄“先本而后末,安内以攘外”的衣钵,曾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