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这一辈子都离不开友情,交往几个知心朋友是人生一大乐事,可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人,无数人来了又走,仅仅是个过客,相比之下,当多年好友逐渐变成陌生人,这才是最令人伤感的事情,那么友情为什么会越来越淡呢?
曾经的朋友因为物理距离而渐行渐远。距离产生美,距离远了,感情淡了。再好的朋友,长时间不一起出去混,总是分隔两地,慢慢地双方就会再找属于自己的朋友圈。人都是害怕孤单的,没有你陪,总得找个人陪。所以在我看来距离是友情变淡的第一杀手。
曾经的朋友还会因为两人地位的差距而造成感情变淡。如学业上的差距,工作上的差距都会使两人的感情不如当初。记得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儿时的好友闰土,三十年后再见到他是竟然叫他少年,让他感觉很生分。但是在闰土眼里,先生就是少爷,他只是一个下人而已。他们的“友情”在闰土看来是高攀不起的。
朋友之间会因时间的推移慢慢的感情变淡。岁月是把杀猪刀。再好的两个人,时间长了不联系或者不见面,再见时总会多了些生分。以前无话不谈会变得无话可谈,人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越敏感。
朋友之间特别是女性朋友会因为一方结婚生子或双方结婚生子而感情变淡。结婚之后如果没有孩子可能还不会太明显,特别是当有一方生孩子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出去跟朋友聚会,逛街就更少了。男性朋友也会因为结婚而跟朋友之间感情淡的,见色轻友的男人很正常。结婚后变成“妻管严”了,得顾家了,就不能总在外面混了。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两个人同时看中了一个东西,而各不相让,也容易使朋友间感情变淡。比如《七月与安生》里的七月和安生,最终为了一个男人而撕逼。还有的人会为了权利而形同陌路,为了其他两人觉得都很重要的东西而感情变淡。
社会性本质,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异地恋往往很难长久,打打闹闹中建立起来的感情反而容易升温。其实,从心理学上看,这种现象和人的社会性本质有关。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只有相关依傍才能发展,两个人一旦分开了,关系自然也就转淡了,情感关系如此,朋友之间的关系一样如此。
世界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环境对一个的影响至关重要。后天的环境甚至会影响一个人三观的形成。尤其是对于成年人而言,后天环境中的遭遇往往能够塑造并改变他们的三观。
人生遭遇,心理学家认为,导致彼此之间紧密度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遭遇不同。那些最终考上大学的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有了一定的提升,生活相对也比较休闲。
而那些早早步入社会的人,境遇也发生了不同,他们会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和不易。慢慢的,两类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开始重塑,最终导致本来很好的朋友形同陌路,即使再见面也没有共同语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