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天,去了个大饭局,S君正巧也在,忙不迭地向我抱怨,怎么朋友圈的集赞人数总是不够。
我大吃一惊:“以你的人脉,我以为你早在第一天就攒齐了呢。”
他苦笑道:“哪儿啊,每次集赞我都群发了两三遍,最后都不好意思再发了,可还是没攒够。”
我心虚地没回应,生怕他提起几次点赞我都没有参与的事,甚至怀疑他是不是旁敲侧击地来影射我。
倒是L偶尔发来的“求点赞、求转发”,等我点开的时候,下面都早已有了他的留言:谢谢各位朋友帮忙,我的赞已经够啦!
肆
从关系的亲疏来说,我无疑是和S君更熟悉一些。大学时代,我们共同策划了无数大大小小的社团活动,一起通宵夜战,写策划,拉赞助,熬得双眼通红。一起在散场后,喝着大酒,分享成功的喜悦。
但S君似乎与整个世界都熟稔,他的世界并不缺我一个。和他挑灯夜战过的,不止我一个;和他喝过大酒的,也不止我一个。
他发的状态里,永远都是我不认识的人,我没见过的风景。他跟新朋友出去玩,拍出来的照片里那一张张笑脸,也全都是我不认识的人。他的喜怒哀乐多么丰富,却没有一丝一毫关于我的痕迹。
S君让我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哪怕只是非常微弱与渺小的存在。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对爱与关注的占有欲就是这样偏激自私。也不得不承认,除了爱情,友情也同样具有排他性。
这不值得大肆宣扬,成为任何一种抢占或犯罪的原因。却也不应被口诛笔伐,顶多算是上帝造人时,不小心做下的恶作剧。
我们都希望自己成为别人的the only one,如果不能,就希望自己至少要比别人特别一点。
就像L对我:当我看到贝加尔湖的时候,突然就想到了你。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在L心中,比起别人,多了一弯月牙形的湖泊。
笼络人心有时候很简单:甜言蜜语不用多,就一句微弱的在乎,就是最笃定的友谊见证。
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