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这种既要又要,企图把互不相容的事物搞一锅乱炖的结果,就是矛盾不仅没有消弭,反而还进一步激化了。
因为越是深度汲取救亡图存带来的政治合法性,就越会发现满清及满清的八旗本位政策与救亡图存完全相悖,甚至可以说救亡图存本身就是一个消除满清及满清的所作所为造成的系列后果的过程,但是为了以通三统的方式承接满清的政治遗产,只好强行乱炖一勺烩,炖的越久,救亡图存和满清的异族殖民政权身份的不相容就越公开化,越表面化,于是团结史观无法逻辑自洽,由此破产。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其实不难,首先一条,先意识到既要又要的结果永远一个都捞不到,把这个基本前提记牢,其他问题才有探讨的可能。
其次是如何处理将满清定性为异族殖民政权可能引发的满清非中国论,以及这种论调可能导致的领土争议问题。
这方面,最好的参照案例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隔壁,我们可以学一学印度。
满清最好的参照物并不是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大一统王朝,而是英属印度时期。
当代印度在处理英属印度时期的观点非常具有可借鉴性,他们把英属印度时期视为当代印度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将英属印度视为在特定历史时期下客观上统治印度的政权,由此承接了英属印度的乃至英帝国的政治遗产,印度内部甚至有印度比英国更有资格承袭英帝国时期获取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头衔的相关研究和论述,你别笑,人家敢于提前做理论准备,有枣没枣先打一杆子,这一点非常值得学习。
而另一方面,印度又将英属印度明确定性为殖民统治时期,将英国国王曾经获取的印度皇帝头衔视为一次政治盗窃,将甘地,尼赫鲁乃至鲍斯反抗英国统治,争取印度独立的斗争明确定性的反殖独立运动,进一步加强了英属印度的异族殖民政权性质。
在日常政治实践中,当印度与周边国家发生领土争端时,印度立即将自己承接了英属印度乃至英帝国的政治遗产抬出来,用英帝国作为领土声索的依据,中印边界争端和印巴克什米尔问题,乃至印度对锡金等地的征服都是如此,甚至提前为声索英国的联合国席位做理论准备。
而印度政权在需要建构自身政治合法性的时候,又会强调当代印度是反殖独立斗争的成果,英属印度是异族统治的殖民时期,英国君主的印度皇帝头衔是一次明目张胆的政治盗窃,是非法的。
两者无缝衔接,过渡的非常丝滑,毫无滞涩,且名正言顺。
类似的例子并不少见,在君合国和历史上异族统治非常常见的欧洲,相关论述和合法性研究的成果极为丰富,像中国这样自己把自己绕进去出不来的才是只此一家。
当代中国有一个非常大的误区,就是由于通三统理念和传统历史惯性的影响,认为承接满清的政治遗产就必须承接满清的一切,以至于为了在承接满清的一切的同时还要维系来自救亡图存的政治合法性而不得不给满清遮羞捂丑,涂脂抹粉,混淆是非,颠倒黑白,把一个异族殖民政权强行妆扮成一个合法政权。
由此甚至诞生出了所谓东北嫁妆论这种荒谬搞笑的污言秽语,不说别的,日俄战争在东北爆发的时候,嫁妆在哪儿?八旗集团投靠倭寇建立伪满的时候,嫁妆在哪儿?柳条沟政策和抓关外野人充军把东北变成准无人区的时候,嫁妆在哪儿?
东北是怎么抢回来的?满清的嫁妆吗?错!是闯关东的华北农民用子宫武器夺回来的!是与出西口,下南洋,走夷方,上天山并列的一次以子宫为武器开展的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民族扩张运动!是汉地对边疆的一次伟大的再征服运动!
子宫武器夺下的领土,与异族殖民政权何干?与八旗本位政策何干?奴隶制军事僭主何干?
真要论述中国对诸多边缘领土乃至南洋的声索权利,与其去为异族殖民政权和异族奴隶主歌功颂德,不如深入研究顽强的中国人民是怎么在鸟不拉屎边地扎下根来,生存下去,用子宫武器戍边守土的,不如把眼光放在那些逃荒的农民,求利的商人,被贩卖的猪仔,去碰运气的华侨,这才是真正的人民史观!
某些人眼光狭隘,不学无术,根本没有意识到承接领土遗产,声索主权要求和否定异族殖民政权的合法性是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的,两者根本就不矛盾,他们的水平和视野尚不如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