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是加强社会保障服务,改善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供给不足问题。增加财政投入用于建立普惠性托育资源供给,缩小基本医保城乡待遇差别,扩大城乡居保覆盖面和保障标准。
总之,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带来的产业链调整在降低供给的同时增加投资需求,逆全球化时代的全球宏观经济新平衡要求实际利率上升,但受各国经济结构和所处周期阶段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这一调整过程在主要经济体有不同体现,关键在于内部需求的差异,进而映射在利率、汇率和贸易条件等方面。针对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跨周期需求缺口,宏观政策着力点需要从投资转向消费,政策抓手需要从金融转向财政。通过财政扩张让居民有能力和有信心消费,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内循环,激发内生增长动能。
以促进民生和消费为导向的财政扩张将逆周期调节与中长期的经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是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复苏与增长的可行路径。同时,这也有利于中国在新一轮全球经济再平衡中维护本国产业链效率与韧性,避免过度的资源转移,促进可持续的双循环。在这样的逻辑下,财政发力有助于中国投资者信心的修复,有利于提振资本市场的估值。相应的,中国的内部需求增加意味对外可供给的资源减少,美国在更长时期内维持高利率的必要性增加,或不利于其已经在高位的风险资产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