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在冷战结束后,西方集团的许多规范形成了通常所说的“基于自由主义规则的国际秩序”。这种新的秩序在这个“单极时刻”被纳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等新兴组织,以及联合国等传统场所,而民主资本主义和贸易自由化似乎已经击败了所有的对手。
但现如今,制衡美国的这个崛起大国,并不打算组建一个苏联式的集团。其中的原因既有物质上的,也有观念上的。
中国并无打算向全球大部分地区投射军事力量,也没有为远方朋友提供安全保障的军事基础。它在联盟政治方面也存在严峻的历史——例如它与前苏联之间的分歧。因此,它避开了定义美国与其欧洲和东亚关键盟友关系的那种联盟。中国拥有很多的伙伴,甚至包括“全面战略伙伴”,但却没有建立盟友。
至于美国建立的国际秩序,中国与之的关系也并不稳定。该秩序的设计和执行都照顾到了美国的利益和偏好,并在较小程度上照顾了美国亲密盟友的利益和偏好。随着中国的崛起,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维护它们所制定的规则,以及与这些组织内部挂钩的秩序。
与其经济实力相比,中国的投票权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仍然分量不足。例如,尽管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占到了全球总量的16%,但它在世界银行主要贷款机构中却仅仅拥有5%的投票权。
中国一再要求增加其投票权以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的投票权,以代表现行的全球经济分配,但却无济于事。对于许多全球南方国家来说,这是一个相当具有吸引力的聚合。它们当中的许多国家也看到了,它们的喜好和想法在当前的世界秩序中代表性不足或者遭到忽视。
此外,与金砖国家等组织结盟并不意味着对新冷战一方的约束性承诺。上海合作组织可能是一个像北约那样的安全合作论坛,但它却缺乏像北约第五条款那样的特征。如果出现最坏的情况,即中美之间发生军事对抗,届时,美国的盟友会很快加入战争,而中国的伙伴则不会。
事实上,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对待西方态度上存在相互竞争和冲突的国家之间,组建一个日益庞大的联盟,这可能会导致一个日益笨拙的组织,并且加剧其采取集体行动的问题。
但中国显然是希望最终能够聚集更多、在地理和经济上更加多样化的国家,以实现增强其在世界秩序中的集体代表性的目标。例如,更多国家的加入——尤其是沙特、伊朗和阿联酋等主要大宗商品出口国的加入,可能会在金砖国家之间实现更强大的经济一体化,并使得在它们之间使用非美元货币进行贸易更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