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9年成立的天马株式会所,于1986年开发出家用收纳盒,1988年便正式在东京上市。
1992年,天马在广东中山市成立分公司,塑制的家用收纳盒进入中国。1995年,天马进一步向中国市场开放,又在上海设立精塑公司。
比天马要晚,但同样在收纳产品聚焦的还有无印良品。1990年,无印良品成立,以追求简约、去掉杂饰的品牌理念在5年内完成上市。
总结而言,整个天马和无印良品收纳盒在全球畅销的90年代,中国的角色仍然是制造代工厂而不是消费大市场。
天马Fit系列收纳盒
这也是以十元店日用杂品起家的“名创优品”能够迅速起来的大背景——中国有制造能力,但市场一片空白。
李重庆更能感受到这种时代氛围的变化。
他原本帮在迪士尼的中国制造工厂做采销,受竞业协议不能做外贸,直到2009年才感受到国内做家居日用类产品越来越多,“而且都是做电商的。”也是那时候,他将工厂开在了小商品发达的义乌。
从对接工厂赚差价,到自己专门成立工厂供应线上淘宝卖家,他开启了自己事业的第二春。
但他描述那时候一家普通工厂的境况,“说实话都没有研发能力,只能去看国外的,然后改版,做微创新,然后在国内申请专利。”
除了日本以外,韩国的乐扣乐扣也是在收纳领域被工厂们学习和“借鉴”的灵感来源,“从2009年开始,就跑韩国的明洞,南大门那边的夜市,因为全世界好东西都在这里。”
厂长们开始从无印良品的代工跨到下一个时代。
规划和整理的大市场
伴随整个工厂从代工、外贸逐渐转向给国内电商供货的是,国内收纳生意的起步,家居生活观念的变化。
2012年,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在国内出版,2013年类似的整理收纳书籍《断舍离》出版。在电商让购物变得越来越方便的几年里,这两本书又以畅销的姿态把让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欲和不断买买买的生活。
整理收纳师这个行业的逐年火热,可以映照这种变化。
今年1月,人社部新增的职业工种里,“家政服务员”职业下增设“整理收纳师”,到2020年底,全国接受过职业整理师培训的人数达到7000余人。
如何理解现代人的囤积癖和旺盛的消费欲?根据《全现在》的报道,一名全职太太的衣橱能掏出100多件白T恤,一名上班族的女孩,可以拥有三百条牛仔裤。购物是她们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但这种方式推演到极致时,却又带来了另一种失控。
当然,面向中高端收入的整理收纳服务是整个收纳观念下的冰山一角,更大的市场来自于收纳工具本身。根据ibg的预测,2020年国内收纳市场的增长预期将达到1012.79亿元。淘宝特价版收纳盒月订单同比增长563.7%,消费地域显示,南方人比北方人更喜欢收纳整理,在日均订单量TOP10城市中,全部为南方城市。TOP20中,有4个北方城市,收纳习惯也在北方下沉市场中渐成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