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多次强调坚持科学标准不降低,只有这样中国新冠疫苗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世界的评议。事实也在逐步证明这一点。
在走出国门进行Ⅲ期临床试验时,中国团队始终严守国际惯例。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卫东介绍,中国新冠疫苗的Ⅲ期临床试验是协同全世界的科学家完成的,严格按照国际疫苗Ⅲ期临床规范,并组建了不包含中国人的数据监察委员会。
正是这样高标准的Ⅲ期临床设计,让中国新冠病毒疫苗得到世界其他国家的认可。
“最靠谱”技术路线
“据我们不完全统计,全球相关的灭活疫苗产品已经在人类身体上用了上百亿剂次,所以灭活疫苗的安全性比较高,有效性比较好。”2020年12月2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忠伟在发布会上给出的数据展示了灭活疫苗的靠谱“硬核”。
事实上,这在疫苗研发之初就是衡量技术路线的重要指标之一——
疫情早期,死亡数字增加、武汉封城……事态危急之下,疫苗专家需要专业判断:哪种疫苗能确保成功,而且能最快成功。
诚然,灭活的技术路线并非所有病毒都适用,那么是否适用于新冠病毒?
杨晓明对科技日报记者解释选择灭活的原因:“前期观察,新冠病毒的致病症状和乙肝不同,没有慢性携带者,说明它的基因不会进入宿主基因组,因此灭活疫苗可行。”
可行之外,灭活疫苗的优势还有前期研发时间短、后期产量能保证。
在解释为什么中国选用了西方国家少有选用的灭活技术路线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国有快速灵活的协调机制,能把P3实验室转换成新冠疫苗生产需要的研发“车间”,而其他国家没有(往这方面推进),就没走灭活疫苗这条路线。
在后续实现大规模生产时,中国新型举国体制的协调机制在国企之间同样保持了活力和可执行力。2020年12月31日,中国电子系统技术有限公司承建的国药中生北京公司二期改造项目在亦庄完工。这一最大新冠疫苗生产车间的改造用时仅118天,而此前的一期改造用时69天,两期改造工程在三维建模、工艺模拟等创新技术的保障下,使得国药中生北京公司的新冠疫苗产能2021年有望达到10亿剂。
“最万全”接种保障
无论前面付出了多么巨大的努力,接种如果做不好很可能“最后一米毁所有”。
为了这最后一米,国家做了“最万全”的保障——
建立较为完善的接种点设置规范、接种人员培训、受种人员筛查、不良反应监测、应急救治、严重不良反应专家会诊等一系列制度,并提前在每个接种点都准备了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的医疗救治人员,包括急救设备、药品等,一旦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第一时间能够及时识别、快速处置。
科技日报记者在前面提到的临时接种点亲测了接种体验。接种人员会在现场进行详细清晰的导引、告知表格如何填写,并询问有没有药物过敏、近期有没有生病或吃药……
面对不同“经历”的接种者,接种人员都会依据自己所接受的培训来准确判断接种者是否适宜接种。例如,“吃了甲硝唑”“接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前一天饮酒”等五花八门的情况都有可能出现,需要判断。(详情可参见科技日报此前报道《我拿到了一张“不适宜接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