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方人注重宗族祠堂 为什么北方很少有祠堂

时间:2020-12-14 10:54:59 编辑:小读报刊 来源:网络整理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另外,经济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魏晋以后,中国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北方经济虽有所恢复,但逐渐被南方超越。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其文教也越来越兴盛,南方人有实力也有精力进行宗族组织的建设,并且修纂族谱等宗族组织活动,也是彰显家族实力的方式之一,而北方人则缺乏一定的经济条件。

        首先是在汉代开始,出现了一个门阀时代,最显著的时期,就是三国、魏、晋。那时候干啥都要比个门第,算是家族的大时代。可到了晋朝,衣冠南渡,北方战乱,南方平稳,从文化、经济各方面,北方都劣于南方。

        这是第一次文化分割。

        

 

        本来到了唐宋两朝,国家统一,人民安稳,南北方都有很强的家势观念。但到了南宋时期,又是南北划江而治,北方又遭到兵马破坏,迁徙到南方的士族却依旧保留着深刻的宗族观念。实则,到了明清时期,南北方对于祖先的祭祀都是普遍而常见的。但无论是明末,还是抗日战争时期,均又是从北边先乱起来,北方依然是率先遭遇炮火。

        所以人们还是往南跑。

        为啥?

        因为南方安全啊。

        

 

        北大不行了,清华也不安全了,有个大学,叫西南联大,在云南,也是这个道理。遭遇炮火的地方,家尚且不保,族人流离失所,还怎么保存祠堂呢?同样我们看较晚遭遇炮火的西北,潼关最难攻克,关内古迹保存良好。陕北有红军,也是因为这地方安全。

        

 

        白鹿原就有祠堂,倘使让白鹿原遭遇几次兵火,族人散也就散了。这时候你跳出来,说北方人数典忘祖,不如南方人有文化,不是的,是因为北方多灾多难。同时不可忽略的是,祠堂文化,是从宋·程朱理学之后兴盛的,程学虽在北宋,但朱熹是南宋,意即祠堂倡导是在南宋,南宋在长江以南。从南宋开始,才相继出现家庙文化,此时北方为金、辽控制。

        到元明清,天下南北又归于一家,北方也出现了祠堂,但数量少于南方是肯定的。北方人更多是在家中摆贡,为小三牲(鸡鱼肉),同样是会祭祀祖先的。

标题回顾:为什么南方人注重宗族祠堂 为什么北方很少有祠堂
Copyright 2012-2019 www.dubaokan.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63272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