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方人注重宗族祠堂 为什么北方很少有祠堂

时间:2020-12-14 10:54:59 编辑:小读报刊 来源:网络整理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一直以来,南北方由于地域的差别形成很大的文化差异,一直以来就有南拳北腿、南粥北面的说法,北方人豪爽,南方人斯文,南北差异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南方环境稳定,适合文化发展。北方战乱太多,导致宗族难以聚集。

        自衣冠南渡后,北方的文化人将书卷气、经济带入南方,南方稳定的环境、适合的温度、肥沃的水土,使得耕种业、诗书文化渐渐浓厚。

        北宋南迁后,南方地区经济又一次推向了高潮,而北方人由于不适应南方的气候,让宋得以在南方偏安一隅,正因如此,北方地区由于连年的战乱人口流失,而相对稳定的南方宗族文化开始生根发芽。

        渐渐地在南方,同一宗族聚集的势力逐步壮大,许多村寨都是同一姓氏,外姓人很难融入其中,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南方也开始重视宗族、祠堂文化,许多地方开始有了自己的族谱,有人专门负责修族谱,记录每家每户的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与此同时,祠堂也渐渐地成了他们的精神建筑。

        最终形成了南方多宗族、祠堂,而北方较少的情况。

        为什么会在文中认为南方家谱数量相较北方多。当前,关于南北方族谱数量还没有明确的统计,但当前最全、最系统的已出版的家谱目录当属《中国家谱总目》,其搜藏了608个姓氏超过70000部家谱,其中以王、张两姓为例,分析出王、张两姓家谱至今存世二千多种家谱,其在各地区的分布,浙江、台湾、湖南、江苏、福建等名列前茅。王、张两姓为中国大姓,其家谱分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他姓氏家谱的分布规律,正是基于这个推断,才会有南方家谱相较北方为多的判断。当然,《中国家谱总目》由上海图书馆联合中国国家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协会等国内外44家图书馆、档案馆等组织编写,也会存在疏漏,但很难完全计算出当前家谱总数,如果要进行南北的比较,《中国家谱总目》是现存已出版的最好的统计资料。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首先梳理什么是族谱以及族谱的发展。

        族谱有多种称呼,如家谱、宗谱、家乘、家史、支谱、墨谱等等,目的是为了“辩昭穆、明世系”。

        最早的家谱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先秦为家族制时代,以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进行统治,其设置专门官职修家谱。秦朝统一之后,直至两汉,家谱体例有所发展。至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极度膨胀,以九品中正制为核心进行选拔官员,重视血缘门第,而血缘门第考察依据就是家谱,故修谱之风极为盛行,“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是时,族谱仍然为官修。唐初,家谱仍为官修,唐太祖曾组织修纂《氏族志》,打击了门阀势力,武则天时期,进一步修纂《姓氏录》,并且,科举制度的实行,庶族百姓也能通过科举为官,魏晋时期的门阀士族遭到沉重打击。

        及至宋代,一方面魏晋时期所留下的家谱极少,另一方面,门阀士族不复存在,在加上科举的盛行,庶族地主地位上升,故家谱逐渐由官修转为私修,成为士大夫敬宗收族的手段之一。宋代家谱纂修体例最完备的是欧阳修和苏轼,其奠定了后世家谱的基本范式,被称为“欧苏二体”。

        宋以后,特别是明嘉靖大礼议以后,允许民间祭祀高、曾、祖、父四代,民间宗族组织逐渐完善,家谱的修纂也深入到民间。

        再回到题目上,北方家谱较少,确切的说应该是明清及以后北方家谱较少,其重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战乱,而其转折点就是魏晋南北朝以后。

        由家谱“辩昭穆、明世系”的目的我们知道,早期的家谱编纂者主要是汉族人民。两汉以后,中国进入一段动荡时期,虽经过西晋短暂统一,但不久即陷入动荡,中国北方战乱不断,北方诸多士族纷纷南迁,并在南方模仿北方侨置郡县,因此这些南迁士族保留了修家谱、聚宗族的习俗,在南方开发过程中,把这些传统逐步传承下去。而此时的北方,战乱平息之后,百废待兴,不同族群之间呈现出多样性,修谱传统不是很兴盛。

标题回顾:为什么南方人注重宗族祠堂 为什么北方很少有祠堂
Copyright 2012-2019 www.dubaokan.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63272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