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只不过是降个于禁 为什么就威震华夏了

时间:2020-06-12 14:21:45 编辑:小读报刊 来源:网络整理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公元219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之后。紧跟着,公元220年,关羽就聚集荆州之众,开始围困襄樊,守襄阳的曹仁在关羽的如潮攻势之下,变得异常艰难。曹操不得不派出了"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前去支援,结果又被关羽打败。

  这就有了史书上的"降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说法了。

  "汉中争夺战"、"襄樊之战",让刘备的蜀汉势力如日中天,蜀汉也是汉,它在历史上的叫法不是"蜀汉",而是"汉"。

  所以,特别是在于禁投降之后,曹操都想迁都退避锋芒了。

  

关羽只不过是降个于禁,为什么就威震华夏了?

 

  3、关羽威震华夏与降于禁有什么关系威震华夏,就是出在"降于禁"的这个节点上。

  于禁被曹操提于行伍之中,理应忠于曹操,他投降关羽,这是要背负道德包袱的。但在后世,于禁的名声并不差,其原因是于禁"反魏归汉"了。在当时,"汉",才是正统。

  我们现在评价曹操,当然认为他是一世之英雄。但在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上,曹操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是名不正言不顺的。

  于禁的投降,给曹操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于禁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说投降就投降了。于禁没有背上什么道德包袱,天下人也认为于禁这么做并没有什么错。这说明,于禁并不认可曹操的"正统"地位,当然在这里面也并不排除于禁怕死,但也由此可见天下人的人心向背。

  这就是关羽"威震天下"的缘由了,曹操在这种"人心向背"的问题上背上了压力,于是便不得不开始考虑迁都,以避锋芒,此为其一。

  其二,如果关公打下了襄樊,那么蜀汉在荆州的地盘将连成一片,占据了襄阳,水师游于江上,就可以隔绝南北,然后就可以慢慢积蓄实力,来完成诸葛亮《隆中对》中的"命一上将率荆州之众,以向宛洛;而将军率益州之兵,以出秦川"了。

  见于《隆中对》: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其三,刘备不仅占据了道义上的制高点,一旦关羽拿下了襄樊,并且还对东吴政权形成了战略压制。众所周知,在冷兵器时代,长江上游地区的政权,攻打长江下游的政权,那可谓是高屋建瓴,骑驴下坡。

  水军顺流而下,旬日之间可直达建业,而孙吴的都城就在建业,如果再加上水陆并进,那更是掌握了战争的绝对掌控权。

  后来当刘备攻打吴国的时候,陆逊对刘备的这种"水陆并进"就十分忌惮。而在历史上,晋灭吴之战、隋灭南陈之战、元灭南宋之战,无一不是从上江上游地区,顺流向下发起攻击。

  因此,从道义上、从人心向背上、从战略攻势上,刘备集团出现了一副蒸蒸日上的局面,这就是关羽在攻打襄樊、降于禁之后,为何威震天下的原因了。

  个人怀疑,孙权同意吕蒙发动"白衣渡江"作战,应该也是看到了刘备对他的致命威胁。想想在那个时间点上,刘备对孙吴政权的威胁要比曹操的大得多了,毕竟曹吴之间,还有淮南地区作缓冲。

标题回顾:关羽只不过是降个于禁 为什么就威震华夏了
Copyright 2012-2019 www.dubaokan.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63272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