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某种层面上而言,如果老师只是个“教书匠”,那么就跟普世的“师傅”没什么区别。而对于真正称得上“师父”的人,或许才是理想意义中的老师,因为,“师父”不只是教授知识的角色,还要教授品行和为人。而这种意义上的老师,目前来看,越来越少。
由此而言,打着“师父”的幌子,行着“师傅”的勾当者,就容易横行霸道。记得,十年前,二十年前,如果学生被老师打,家长基本上也是不会追责的,反而会将自家的孩子,进行二次教训。总之,很多家长,对于老师的打骂行为,是给很大的特权的。
不过,从“师打师骂”猖獗的阶段来看,一般是小学和中学阶段。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反抗意识较弱,所以,无论老师怎样打骂,只要不伤害到身体,就不会被家长发现。由此,也能理解,为何会出现“二十年后打老师案”和“毕业8年后举报班主任辱骂自己”这类“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事情。
坦白讲,出现这样的对抗,总有些悲凉之感。无论是时隔二十年,还是时隔八年,除却实质性的伤害,这种隐性的伤害,总还是让人感到可怕。一个学生,是有多屈辱,才会打破沉寂的秩序,将无良的师长,推向风口浪尖。这其中的“张力”,总让人细思极恐。
可惜的是,绝大多数学生,会选择沉默不语,烂到肚子里。甚至,有些人会认为,这是“时代的印记”,于此,选择放下,让其随风而逝。就如“毕业8年后举报班主任辱骂自己”事件中的当事者所言,之所以举报老师,是因为多年来,他一直难以走出这个阴影,而且后来还得知“老师”升任副校长,更让他感觉不公。于此,毅然决然,走上举报的路途。
回到老师的行为规范上,用“师德”约束老师,这本身就是一种“虚妄”,用“分数”鉴定老师,终究只能直面“教书匠”。所以,本质上的问题,在于人们用什么尺度,去丈量合格的老师。因为,普遍的认知来看,老师就是教授知识的能手。这导致,只要“知识过硬”,“嘴巴和拳脚”就能过硬。
并且,就算“老师有过”,只要“教学过硬”,也会受到学校和家长的庇护。所以,我们会发现,在一些学校中,会有一些性格暴戾的老师,他(她)不乏教学成绩的佼佼者。但是,却总是流传着各种“灭霸”的江湖浪名。
甚至,在既定的环境中,人们因“教学过硬”,会天然的默许横行霸道的行为。总之,“为你好”和“教学过硬”绑定在一起,就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说辞。即便,有家长不服来战,也只能被其他(她)家长,提前扼杀在摇篮里,着实让人感到可怕和无奈。然而,这就是现实的一部分,也该到掰开来看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