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根本性上看,这是一个悲哀的现象。甚至,有不少高中老师,就这样教导学生。所以,“上大学”后,确实有很多学生彻底“放飞自我”,以至于到毕业的时候,连毕业证拿不到,工作自然没有好的着落。并且,很多高校,好像也越来越不在意这些问题。因为,就业好不好,已经完全市场化。
于此,只要“毕业率”达标,就代表教学水平达标。而“毕业率”本身,就是考试“通过率”。一般而言,每学年都会有“补考”,如果还是“过不去”,就只能留在“毕业时补考”,并且,很多人也清楚,毕业时“补考”,有的老师会“放水”,所以,“学年性补考”,往往也会被轻视。
“技能教育”的本质,导致“就业率”决定“专业的冷热”(留存)。所以,目前来看,在每年高考后的一段时间,初涉抉择的“准大学生”,总还是显得有些“彷徨”,而对于极度渴望儿女登上人生巅峰的家长来讲,更是会以“冷热门”进行专业的报考。
所以,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上大学”,就是奔着“就业好”去的。这种格局之下,导致“兴趣和专业”如果不匹配,就容易出现“混大学”的现象。尤其,对于学分制的考核来讲,也其实“不难混”,只要安分守己,按时出勤,课后都不用太用功,就可以轻松拿到毕业证。
并且,很多过来人,也是较为吹捧“60分万岁”,所以,导致很多人,没等经验性的选择出现,就会滑入不努力的范畴。这导致“挂科”并非大事儿,反正有“两次补考”,一次“学年性小补”,一次“毕业时大补”,总还是有机会的。
坦白讲,“毕业前补考”的意义,其实是“结构性的伪人文关怀”。因为,在逻辑的序列里,主观地认为学生上大学不容易,能拿毕业证,尽量让拿。这导致,“真才实学”越来越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一个“形式主义的毕业证”。
甚至,就当下来讲,虽然能力是通行证,但是毕业证依旧显得很重要。尤其,在一些大型企业中,“985”,“211”院校的标签,还是显得很金贵。至于,连毕业证都拿不到的学生,基本上是没机会的。所以,关乎“毕业证”,高校历来的做法都是“给机会拿,仁至义尽”。
毕竟,对于很多学生来讲,一个人的“毕业证”关乎着家庭的命运,要是孩子拿不到“毕业证”,父母都会很难过。所以,本质上讲,“取消本科毕业前补考”,是对“人情秩序”的一次剿杀,因为,在一定程度上,“人情秩序”在,就意味着容易“潜规则”,容易“腐化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