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在古代犯了大罪就会被皇帝下圣旨:诛灭九族。就是和自己有血缘的人都要受到牵连,不过九族具体指的什么?很多人还真没有仔细的想过,九族到底是和自己有关的哪些人,如果一个人犯事,那岂不是很倒霉,一家人还不知道咋回事呢就犯了死罪!
“诛杀九族”目的,就是在于“斩草除根”——以完全除去复仇的实力和人脉。例如,“少康中兴”就是“有田一成,有众一旅”的情况,就是国灰除之不尽的后果,再例如,吴国的大将伍子胥与“吴伐楚”,都是灭族不彻底的结果。因此,为了防止复仇,皇帝便施行了“诛杀九族”的刑法。
“诛族”的刑罚方式,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赵氏孤儿的主角赵武就是家族中的幸存之人。秦国变法之后出现了夷三族这样的处罚,但是这种处罚不是全族被杀,被处死的一般都是家里的男人,女人多数被变为奴隶,还是可以活命的。
而对于诛九族所包括的范围也是有着两种说法。这两种说法源自于研究儒家经学所形成的两个流派,一个是古文经学,研究的是用先秦文字的儒学典籍,一个是今文经学,研究的是汉朝时大儒所背诵的儒学典籍,由隶书所写。这两个流派形成于西汉末年,因为解读的经文不同,最终形成的释义也不同。
三族:一种说法认为是“父母、妻子、兄弟姐妹”,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父族、母族、妻族”,目前较为认可的第一种说法,但其实也不必太过于细究,因为“夷三族”在古代本就是个随意性较大的滥刑。
诛九族就是光诛九族以内的亲戚、姻亲戚。所以根据自己本家的远近,有的姻九族就不用诛连了。比如姨父、舅母的父母、兄弟、兄姊、弟妹、侄男、侄妇就不用诛连了。父族四是指:株连父族上下4代,也就是父九族;母族三是指:株连母族上下3代,也就是母七族;妻族二是指:株连妻族上下2代,也就是妻五族。
从女性的角度,父族四是指夫族四:株连夫族上下4代,也就是夫九族;母族三是指父族三:株连父族上下3代,也就是父七族;妻族二是指母族二:株连母族上下2代,也就是母五族。
唐朝开始,古文经学的“九族”成为当时社会的家族伦理的基础,并且被当时的朝廷正式确认为九族的包含范围。
《三字经》起源于南宋,其中的九族就是父系的九族,这表明在宋代父系九族是被大家所公认的。而后明清两朝,都在法律条文中对“九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专门指的父系。这点在明清各种书籍如《元典章》、《明会要》、《清律例》等都可以发现。
今文经学在西汉非常兴盛,这一学派提出的九族概念最早出现于以今文经学为基础所编写的《白虎通德论》中,也就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合计九族。
十族:这是最极端的,应该算是一种特例,自古以来只有一人受到株十族的惩罚,即明代学者方孝孺。
靖难之变后,燕王朱棣登基,但方孝孺认为朱棣篡位,所以朱棣命其起草即位诏书,他宁死不从,更予以辱骂,于诏书上写上“燕贼篡位”。屡命不从,朱棣以诛九族相威胁,然而方孝孺仍义无反顾地说:“诛我十族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