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云: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而我们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用到这句话,是不是很奇怪,为啥是十年不晚,难道不能是九年或者十一年?如果不是十年是不是就不是君子了?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句话,是一句熟语,说的是一个人要能忍隐,善于等待时机,即便等待十年也不算晚。那君子是指什么人?而且为什么要说成是十年呢?
我们先来说说这个“君子”。
“君子”一词,现在指的是人格高尚的人,而在古代指的是地位高的人,即统治者和贵族男子。
在周代早期及以前,人大约分为五个等级:天子、诸侯、大夫、民、奴隶。天子管天管地,不管具体事儿,奴隶没有政治权利,民只管自己管不了别人,管地管人的只有诸侯和大夫,也就是君子。
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士,他们有能力却不掌握国家的命脉,有奴隶土地用不着自己耕种。他们原本是一部分上不够天,下不着地的人,也就是介入贵族和民这个阶层的那一部分。
这些人一旦被“君子”们相中,马上就会得到高官厚禄,其中的佼佼者动辄就是上卿相国大将军。由于有了这样的示范作用,他们的群体越来越大,带来的是整个群体社会地位的必然提高。
于是,他们从民当中分离了出来,进入了大夫阶层,这就有了“士大夫”一说。因此,整个社会不再是有限的那么几个君子,说不定你身边到处都是君子,那个不起眼的读书人,那个穿着破衣挎着佩剑到处游走的人,说不定明天就成了“君子”,这样一来,遍地都是君子,“君子”一词也就失去了它的本来意义。
十年不晚
这需要把君子恢复到最早意义上来理解,也就是说,这个要报仇的君子是国君或者大夫。他们所结的仇可能是一个人的,也可能是一个较大的团体,无论是一个个人还是一个群体,要想报复,都需要依靠一个强有力的群体。
君子的仇恨就是国家的仇恨,既然是国仇,需要用军队来报仇,这就需要一大批人来完成这件事。古代人以十五岁为成年人,只有成年人才能当兵打仗,参加这种国或者家族的报仇行动,必须要等待下一代人成长起来,这是需要时间的。
据《左传》记载,吴国打败越国,越王勾践求和,吴王夫差打算同意,伍子胥极力劝说,夫差没有听从。伍子胥从夫差那儿退出来说:“越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这话说的很明白,要用十年生育人口,聚集失散,还要用十年对这些人进行教育和训导。没有人报不了仇,有了人还要“教训”,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打仗,并且要具备打仗的本领。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人
张仪跟鬼谷子完成学业修行之后,就出门寻找工作了。来到楚国的时候,已经身无分文了。战国时期,官家喜好蓄养门人,所以一文不名的张仪投宿到了当时楚国令尹(职位与相国同)昭阳门下。
有一天,昭阳大摆宴席,穷困潦倒的张仪也在。当大家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令尹的一块美玉却莫名丢失了。昭阳的门客怀疑是张仪所为,跟昭阳说:“张仪贫穷,品行卑鄙,一定是他偷的”。
张仪死不承认,众人见审问无果,也搜不出证据,便把张仪放了。已经在心中埋下了复仇的种子,后来得到秦王赏识的张仪得以快速成长,开始展露他的锋芒。
建功立业的张仪得到了秦王重用,成为了秦相。发文书通告楚相,大致意思就是,当年酒会上,我被你以子虚乌有的窃玉之罪羞辱,今天,我要你偿还回来,代价是整个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