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一在地方设置了许多官职,而且他们相互制约非常精妙,比较常见的地方官,比如太守和刺史。他们两人哪个权力更大呢,今天小编将于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关于太守
太守是战国时开始设置的。当时,列国在边境冲突地区设立郡的建制,作为综合行使军政权力的特别政区,长官称守、郡守,治水能吏李冰就曾经做过蜀郡的郡守。秦并六国,废除封建制,在全国设立三十六郡,以郡守为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西汉改郡守为太守,秩二千石。西汉太守位置很高,往往入为公卿
十三刺史图
刺史的设立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建立了一套地方监察制度——监御史制度。在地方上,“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监还可称为“监公”,或称为监御史,后来汉朝沿用这个制度改名为刺史,刺史制度,作为汉代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所实行的一种较为完备、系统的监察制度,有其产生、形成的历史过程。王莽称帝时期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刘备徐州刺史
太守和刺史权力哪个更大(以汉朝为例)
西汉时期的官员制度基本上延用了秦朝的制度,只不过叫有的叫法变了一下,,东汉的光武帝刘秀为了表明自己是继承汉统,也就自然继承了西汉的官制,秦时将全国分成三十六郡,每郡设郡守,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财务、人事、钱粮都管,但不管公、检、法、军队。东西汉的太守其实就是秦时的郡守。例如董卓就是河东太守。按现在来说就相当于一省的省长。当然当时的板图没有现在大。
刘表荆州刺史
而剌史呢,是掌管一个州的公、检、法和地方的所有军队,但他和现在的“政法委书记”是不一样的,因为他的职务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并且级别和太守是一样的,两者之间没有任何隶属关系。我刚才说的是“级别”太守和剌史是一样的,但明显的权力太守要大一些,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黄巾起义前。至于后来朝廷为了打仗,将一些剌史改成“州牧”,提高军队人员的待遇,并且让这些人掌管军政大权,也是万不得已,刘备就曾被封为豫州牧,代理过徐州牧,因为在打仗的时候一定要事权统一,和平时候要分权而治,是为了保证统一指挥。
也就是说到东汉时期由于宦官外戚专权,这两者发生了变化,一些太守被架空,而刺史的权力开始不断变大,逐渐独揽了地方行政与军权,成为割据势力。三国时期刺史就是封疆大吏,比如并州刺史,那就是山西省省长兼省军区司令,南阳太守就是南阳市长。当然,具体情况要视情况而定。
人们在阅读古代传记和
文学
作品中,经常会见到一些文武百官的职位名称,他们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也有小小的负责开闭城门的小门候,实际就是现在的负责看大门的门卫,古代官位门类、级别和现在相比,也是挺齐全和有趣的。这些官职在文学著作中有的有注解,有的则没有。哪么,这些文武官称到底是多大的官,他们与现在的哪些官职基本一致,不妨根据有关材料和自己掌握的情况,列举一下最常看到的40个,便于理解和对照。非专业研究,难免有误。1、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2、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3、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