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想象出,要想解决这个烦恼,首先需要找到他,然后打服。
就是这个情形下,朱棣带兵出征了。
走了那么远的路,转悠了那么久的时间。当侦察兵终于锁定了敌人位置的时候,按照原来的计划,朱棣准备对北元发起进攻。
但是就在部队,即将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天降大雪。你可以想象一下,现在的我们,冬天如果让你到蒙古、甚至是俄罗斯,你可以想象有多冷。
冒雪前进的兵将们,终于看见敌人兵营了。费了这么大的劲,终于找到目标了,将士们正要发起进攻,但是朱棣一反常态的,下令安营扎寨,然后派出了一个人劝降。就这样,朱棣不费一兵一卒,完成了远征的目的。
03可怕的朱棣
事情也就是是这么个事情。看起来就是朱棣带着一群人,废了很长时间,在大漠荒原上转悠了很长时间,然后终于找到目标,却不发动一兵一卒,攻心为上,顺利占领目的地,然后班师回朝。
看起来,非常简单。但,如果真的是这么简单的话,我也不会拿出来讲一下,浪费篇幅。
我们可以从人性的角度,思考一下这件事情,背后的逻辑。
比如打游戏,当你废了半天劲,创过了一关又一关,终于见到大boss了,这时候告诉你:别动手,大家都是自己人,坐下来谈一谈。
就好比一群海盗,费了千辛万苦,找到了藏有宝藏的海岛,打开那些箱子,看见了无数的财宝,这时候领导告诉你:大家收拾收拾东西回家吧,财宝留在这里,明年再来取。
从人性角度来看,我相信很多人,在那种情况下,都会极度兴奋,都需要发泄。就好像历史中,每一次的攻城拔寨,当军队攻下一座城池之后,都会大肆掠夺。这是一个道理。所以刘邦的约法三章,才会如此深得人心。
如果从这个层面,我仔细一思考,真的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少小人得志的情况,一如穷小子发大财,势必要做一些平常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比如享受,比如挥霍。
当初刘邦刚刚进入咸阳城,也是这样,想着住在精美的皇宫,享受众人的朝拜。但是张良的劝戒下,才有了“约法三章”。
你看,汉高祖刘邦,是开朝皇帝,是一个小痞子一样的人。他的这种隐忍、克制,是在身边人的监督下,才能做到的。
反观朱棣呢?
自小生活在帝王家,虽然童年的时候,天下未定,但我认为他一样,也已经懂得了这道理。这可怕的隐忍,这可怕的克制自己的欲望。
他没有理会磨刀霍霍的部下的催促,没有下令去砍杀那些元军。他暂时搁置了自己举手就能获得的荣耀,这需要何等的忍耐力和抑制力?
这才是朱棣。一个能够忍耐的人,一个能够压抑自己欲望的人。为了达到目的,可以压抑自己的情感,可以勉强自己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这才是朱棣的可怕之处。
如果一个人,能够控制自己,隐忍也好,克制也好,又或者说是自律。无论他是任何人,帝王将相也好,贩夫走卒也罢,一旦他能够掌握这种理念,我相信他一定能成功。
戎马
04叔侄还是对手?
也许是朱元璋,一生的杀念太重,所以让他白发人送黑发人。在他人生的最后几年,太子朱标病逝。
大儿子死了,皇位要给谁呢?按理来说,应该给其他儿子的吧,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朱棣是最有机会的。
看朱元璋的这些个儿子,其实朱棣是最像他的。说的是性格、本事,都是马背上成长起来的战将。而且这时候,上面那场不费一兵一卒的战争,刚刚打完两年,热乎气还没有过去呢。
可是,朱元璋到底是朱元璋,就是这么任性。我就不把皇位给儿子了,直接给孙子吧,也就是朱标的儿子,朱允炆。
我们都知道,这时候的朱棣一群兄弟们,都是分封在外,都是一群藩王。什么是藩王?相信大家都知道,康熙和吴三桂的故事,无论是《鹿鼎记》,还是《康熙王朝》等等吧,都熟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