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这位高小毕业生当年赤手空拳当京漂,投稿无数,也被拒无数次,最困难的时候吃不上饭,郁达夫接济过一次,请他吃饭且将饭后找的零钱悉数交给他,为他写了一篇悲愤的杂文,大意思是沈从文这样的书生不能偷不能抢,在这样的乱世靠写作为生,唯有死路一条。
但沈从文这位常常自诩为乡下人的少年,硬是凭着湘西人的蛮劲挺过来,苦熬成名家,与徐志摩结交,得到其赏识,编辑刊物,成为京派文人的代表。成为林徽因太太的客厅里的常客,最后居然也成为西南联大的讲师。虽然被刘文典讥讽为只值五毛钱,却也培养出汪曾祺这样怪异,在新时期文坛几乎算是横空出世的作家。
《边城》和萧红的《呼兰河传》一样,是散文诗,或者是诗话的小说,蕴含深远。里面有民俗,有亘古不变的纯朴人性,有将发生却来不及发生的爱情,符合美学家莱辛的“包孕性一刻”。
翠翠和爷爷,还有她周围的群体,整个的显得那么和谐,那是老中国缓缓的流水一样的生活。作家写出了艺术的本体性,《边城》在任何时候都能作为经典给孩子们读,也是成年人的童话。新时期的电影改编种,沈从文是得到较多青睐的。小说中,虎耳草,如诗一般的歌声,老爷爷饱经沧桑的人生,兄弟俩的情谊,湘西的纯朴民性,都像一幅画面镌刻在中国文学史与文化史上。《边城》也几乎成为一部记忆范式意义的作品。
文学不能满足于写现实性的东西,任何杀伐决断、兵戎相接,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如何写出恒常性,如何写出地域文学、地域文化的独特性、超越性,沈从文是极少数能做到的作家。湘西与贾平凹的商州、棣花街,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老舍的北京城,等等,具有了与福克纳那邮票大的故乡一样的独特意义。
边城是沈从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2017年1月,2017年高考北京卷《考试说明》发布,《边城》纳入北京高考必考范围。
总结:边城的创作动机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注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在这样一篇美丽的文字之中,我们更能感受到一种似乎已为我们所陌生的自然、优美、健康的人性,那种如大自然本身一样凝重、明慧而又本色真实的人生形式。因此,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