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备了很多眼镜,非常不方便。我曾问医生能否再配一个更好的眼镜。医生说不行了,眼镜作用只能到此为止。我把字体打成最大,用高度数的老花镜,还不行,还要加上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地照,才能勉强看见一些。”老人说他有一个老同事,原来也用老花镜加放大镜。两年后失明了,只能听见别人的声音,却看不到人。看到同事的经历,他感觉再这样下去,自己的科研生涯也就到此为止了。
遗憾是深深的……
透过老人浑浊的眼睛,姚玉峰看到的是对光明深切的期盼。
因为没有眼科基本设备,姚玉峰用手机上的手电筒先给黄院士做了初步检查。手电筒的光照告诉他:黄院士的白内障非常严重,白内障已经发黄成棕色了。现在手术难度会很大,只能争取。
我愿承担一切责任!”
姚玉峰医生为黄旭华老人检查 图源:光明日报
1月2日下午,黄院士来到了杭州邵逸夫医院。检查后发现:黄院士眼睛的视力不到0.1,白内障呈棕褐色,达到五级核的硬度(白内障最硬的核)。
姚玉峰和团队商量治疗方案:按一般常规,这样严重的白内障,只能采用大切口摘除。这样,对于医生来说手术难度降低,风险相对小一些。但是大切口损伤大,术后视力恢复干扰因素多。尤其考虑到黄院士还非常渴望能够继续工作,大切口就不适合装入三焦人工晶体,术后阅读视力会很不理想。
可是,如果采用1.8毫米微切口的超声乳化手术,又怕核太硬,能否顺利超声乳化是个疑问。还有,超声能量大,手术损伤也会大,术后角膜水肿会明显,整个恢复期会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