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跟咱们差不多的普通人,生活遇到了某些问题。为此TA倍感疼痛,最终,通过个人努力,TA实现了局势逆转,捍卫了某种价值。
《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和《第二十条》都符合这个公式,三者分别对应了个人存在危机、人生梦想和家庭安全乃至社会公理,都朴素且普遍。对比撤档电影,《我们一起摇太阳》和《红毯先生》质量并不差,但各自的题材、主题,显然在节日时宜之下稍显沉重或严肃。
节日一方面用过量的消费为世俗生活背书,一方面又用化约后的因果逻辑(祝福),为世俗生活彰显出一条简单可行的通路——电影同时满足以上两点,既是消费也是祝福。
我们因此可以理解香港贺岁片那些大团圆结尾,无论好人坏人,甚至是剧情里死过的人,都可以站在镜头前,对着道大家恭喜发财,阖家幸福,这就是节日情感驱动。
这也是为什么,我不会挑圣诞档/春节档哀叹“电影已死”,因为这原本就是电影最不被作为电影的时节。电影此时是娱乐,是情感触发器,它不得不跟刺激和抚慰有关。
三、露天:梦般轻盈也不失斯文
有一个比较古早的比喻,可能是最适合大家来理解春节档的。
我们小时候的露天电影。
在露天电影年代,人们因娱乐方式匮乏而为电影狂热。在自主选择年代,人们因节日的消费气氛而走进影院。
事实上你确实可以把春节档视为当代电影一年一度“露天时刻”:人们从大街小巷涌来,为的在此短暂发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