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老汉的吆喝声,惊动了村里人。年纪大的听到久违的吆喝声,感觉很亲切。年轻人也都觉得很好奇。不大一会,石老汉的鸡娃担子周围就挤满了人。一些年轻人,带着疑惑的目光,议论纷纷:卖鸡娃赊账?哪有这样的好事?不会是骗子吧?
这种情景让石老汉感到很失望。过去,可不是这样啊,只要一吆喝,大家都来挑选鸡娃,还有的端茶送水,帮着记账,真是其乐融融。可眼下,那种气氛却找不到了。
看到赊鸡娃的人不多,石老汉就给年轻人上起了课,说过去卖鸡娃,大多数都是用这种方式,不信,问问村里上年纪的人。村里的老年人也帮着石老汉说话。最后大家终于相信,石老汉并不是骗子,赊鸡娃是一桩便宜买卖,于是,都争先恐后挑选起鸡娃来。最显眼的是一个穿皮夹克的年轻人,竟然一下子赊了100只。
石老汉不识字,不会记账,他就请村里人找来一张纸,写上赊鸡娃人的名字和赊鸡娃的数量。还解释说当年赊鸡娃他就是这样做的。
就这样,石老汉的几百只鸡娃,很快就在这个村子赊销完了。
石老汉掖起账本,挑起空筐,哼着梆子腔,正准备出村,这时,一个老汉悄悄地把他拉到一边,小声对他说道:“老哥啊,你这样赊鸡娃,可要小心,你就不怕有人赖账?”
石老汉倒很豁达,呵呵一笑:“不就是几只鸡娃嘛,就是赖账也不值几个钱。再说,也能让我找找当年的感觉。”说罢,哼着梆子腔,高高兴兴地离开了这个村。
第二天,石老汉又挑着鸡娃,来到了另一个村,按照同样的方法,将鸡娃赊了出去。
特殊的考卷
石老汉天天挑着鸡娃四处赊销,儿子明知道,这些账不一定要得回来,但也没多说什么,心想,这么大的鸡场,也不在乎这点损失,只要能让父亲高兴就行。
可是,事情没像儿子想的这么简单,石老汉赊了几天鸡娃,又来为难儿子了。这次,石老汉非要干涉人员招聘的事。
原来,这些日子,儿子遇到了一个难题:有个叫尤华的小青年非缠着要到鸡场工作,而且要当鸡场的采购。要是一般人儿子好应付,想用就用,不想用拒绝就是了。可是,尤华是畜牧局长的外甥,总打着舅舅的旗号,不那么好打发。
但采购毕竟是个重要岗位,儿子对尤华的人品又不了解,所以这件事一直拖着,做不了决定。
这天,尤华又来鸡场,缠了儿子半天,石老汉在隔壁隐约听到了两人的说话。尤华走了之后,儿子又发起愁来,闷着头在屋里来回踱步。这时,石老汉来了,问儿子道:“刚才那小伙子是不是闹着要当采购?”
儿子点点头,接着说出了自己的难处。
石老汉想了想,说道:“要说这事也好办,一个人的品行啥样,出道题考考他不就行了?”
考人品?人品咋考?儿子一听,就知道爹说的是外行话,苦笑了一声,说道:“招聘人的事,你不懂,就别掺和了!”
石老汉却是不依不饶,和儿子较起了真,说道:“考文化知识,我不懂,可考人品这事,我还真得当一回考官。”
父亲要当考官?儿子更惊讶了,瞪着眼看了父亲老半天,说:“你不是糊涂了吧?你大字不识一个,这考官你怎么当?”
石老汉得意地笑了笑,说:“这事你交给我就是了,三天以后,我保证把答好的考卷交给你。”
儿子为难地摇了摇头,但看老人这么固执,没办法,只好假装顺从,随口说道:“好,好,好,只要你高兴,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吧。”
儿子让父亲当考官,只是应付一下老人,并没当回事。可石老汉却当真做他的考官去了。
过了两天,石老汉找到儿子,将两张纸交到儿子手里,说:“这就是我出的考卷,那个小伙子是不是叫尤华?现在他已经把考卷做好了,你看答案吧。”
儿子接着一看,天哪,这是什么考卷啊?两张纸全是赊鸡娃的账单。
石老汉见儿子不明白,把账单从儿子手里要过来,分成了两份,再递给儿子,说:“这两份账单一对照,你就明白了。”
儿子接过来细细看了看,发现两份账单上的赊鸡娃的户主一样,只有赊鸡娃的数量稍有差别。就问父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