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胡看看林清的可怜样,再看看周明,横了横心,上前一把扯起周明,抡圆了胳膊,“啪”的一下,就给了对方一个耳光:“姓周的,你看看我脸上这道疤,今天你要不给我两千块钱,咱们就没个完。”
周明晃了晃脑袋,“噌”的一下站起来:“好,这可是你说的,不许反悔。老婆,给他拿钱,再让他写个协议,有了这份协议,我就不怕调查组了。”
林清忙递过来两千块钱,又递过来纸和笔。
老胡起先不打算接,但一抬头,看见周明正站在门口看着他,知道不让周明赔这笔钱,对方是不会放过自己的。
老胡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拿起笔在协议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老胡这边刚放下笔,那边周明的精气神一下子就来了。只见他掏出手机,拨通了号,手叉着腰,派头十足地大声说道:“办公室,今天是不是有个重要会议?什么,让吴主任主持,我还没死呢,能轮着到他吗?你们安排一下,我马上就到。”
篇二
都说人忙的时候觉着累,可要真闲下来,心里也发慌。石老汉最近就闲得慌。他儿子是个养鸡大户,前不久养鸡场得到了政府扶植,扩大了规模,操作实现了现代化。过去人工操作,石老汉还能帮帮手,现在都是电脑操作,石老汉有劲使不上,急得团团转。
这天,儿子从养鸡场回来,发现石老汉正坐在院子里,一边哼着梆子腔,一边拾掇着不知从哪儿找出来的箩筐和扁担。儿子愣了一下,问:“爹,你在这儿干吗呢?”
石老汉头也没抬地说:“我打算帮你忙呢。”
儿子指了指地上的东西:“爹,你拿这些东西怎么帮我啊?”
石老汉把头一抬,乐呵呵地说:“你的养鸡场现在都是电脑操作,我插不上手。但总这么闲着,我也憋得慌,想来想去,还是干我的老本行,帮你赊鸡娃吧。”
什么?赊鸡娃?儿子一听,笑了,说:“爹,我们养鸡场早就不怎么卖鸡娃了。再说,现在卖鸡娃,都是合同说事,先交定金,现金交易,哪有赊销的?你那赊鸡娃的老古董早过时了!”
儿子说的也没错。赊鸡娃,已经是三十多年前的老皇历了。那时,每到开春,便有人挑着刚出炕的鸡娃,走村串巷,拉着悠扬的长腔大声吆喝:“赊鸡娃了——赊鸡娃了——”村民们听着音儿便围了上来,赊走鸡娃。等到秋天,赊鸡娃的人便拿着账本,到各村收钱。虽然赊走鸡娃的人不用签字画押,但很少有赖账的。石老汉当年就干这个营生。不过,这种古老的买卖方式如今已逐渐绝迹了。
一听儿子讥笑自己,石老汉生气了,把眼一瞪,说:“老古董?老古董怎么啦?别看你们搞买卖,又是合同,又是定金什么的,还老是闹摩擦、打官司。那时候赊鸡娃,没现在这么多道道,可从来没有赖账的。”石老汉数落了一顿,见儿子闷不作声,最后又说了一句,“我也知道,这么大的鸡场,靠我这样零星赊销,也顶不多大事。我捡起赊鸡娃的老古董,就是想找找当年的感觉。”
当时,儿子正为鸡场人员招聘的事烦心,顾不上跟老爹抬杠,心想,人老了,总是爱怀旧,既然老爷子想重温旧梦,就随他的心意好了,于是,便答应了父亲的要求。
干起老本行
第二天,石老汉从鸡场里带了几百只鸡娃,装上箩筐,挑起担子就出发了。
别看石老汉已经七十多岁了,一挑起鸡娃担子,似乎回到了几十年前,浑身是劲。他来到一个村子里,亮起了大嗓门,吆喝起来:“赊鸡娃了——赊鸡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