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世民的举动进一步加深了李承乾的误会,让李承乾误会李世民想要更换太子。
贞观十六年,时年24岁的李承乾按照岳父侯君集等人的策划,仓促发动政变。这次政变以失败告终。
遭遇太子叛乱,李世民终于醒悟,意识到自己的养育方式出了问题。但此时已经太晚了。李承乾造反是事实。即使李世民想保护他,李承乾也不再是皇帝了,大臣们也不会同意。
然而即便如此,李世民仍然竭尽全力保护自己的儿子。李承乾叛乱后,侯君集等人全部被处决。而李承乾本人则仅被李世民贬为庶人,流放到干州。
另外,为了保住长子的性命,李世民知道如果李泰即位,李承乾必死无疑,所以他只得放弃李泰,立三子李治为太子。 。
但可惜的是,李世民的保护最终还是来不及了。李承乾被流放干州后,仅两年后就病逝,年仅26岁。李世民得知此事后,在宫外呆了三天,以国公的庄严礼葬。后来他搬到昭陵永远和父母住在一起。
从李世民和李承乾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单亲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危害极大!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妈妈的角色真的至关重要!第八天,国王临朝听政,哲人桑第巴德牵着太子上殿朝拜。太子跪下去吻了地面,彬彬有礼地站起来,滔滔不绝地赞颂国王,衷心感谢宰相和朝臣们。当日朝拜的还有学者、文武官员、绅士和军人,大家都惊佩太子能言善辩的健谈口才,崇拜得五体投地。国王尤其高兴,把他搂在怀里痛吻,并向他的老师桑第巴德打听七天以来太子缄默不作辩护的缘故。哲人毕恭毕敬地回道:“启奏主上,太子不作辩护,这才真有裨于实际呢。七天以来,我提心吊胆,惟恐他在这个紧急关头被害,那就无法挽救了。因为从太子诞生之日,我观察星象,知道他要经历这个危险时期,便考虑补救办法。赖陛下的福分,现在危险期已经过去了。”
听了哲人的谈话,国王欣喜若狂,回头对大臣们说:“要是太子果然被我杀掉,这是谁的过失呢?我的吗?妃子的吗?桑第巴德的吗?”大臣们面面相觑,默不作声。哲人桑第巴德吩咐太子:“孩子,你回答这个问题吧。”
听了太子的解释,人们十分钦佩,都赞美他,大声替他祈福求寿,对他说:“你是当今的大学者,你的解释非常正确,这是我们从来没有听见过的。”
听了太子提出的问题,在坐的人议论纷纷,有的说:“那当然是喝奶者的过失了。”有的说:“女仆不盖罐口,这是她的过失。”后来哲人桑第巴德对太子说:“孩子,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如何?”
“我够不上称为学者,有一个盲老人、一个三岁童和一个五岁童,他们知道的比我多,那才是真正的学者呢。”
“依我说,他们都有错误,但既不是女仆的过失,也不能归罪于死者,而是他们的寿限到了,才借这个原因而结束生命的呢。”
“从前某商人家中来了朋友,”太子说,“他打发女仆去买牛奶招待客人。女仆遵循命令,带着土罐去到街上买了一罐牛奶。她回家的时候,一只老鸢从她头上掠过,罐中滴进一点鸢爪中一条毒蛇的毒液,她却不知道。回到家中,商人陪客人喝了牛奶,都中毒而死。”太子讲了故事,接着说道:“这桩惨案,请父王裁决吧,到底是谁的过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