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严嵩顿时打了个冷战,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追魂炮响三声,刽子手抡起了鬼头刀……
没过多久,皇上便查明宰相严嵩结党营私,把他满门抄斩,这其中自然也包括那个回到宰相府的王直。
再说赵光义在陈庆之被害的晚上,领着一家人跪在郊外,遥望陈庆之家的方向,点香烧纸,泪流满面道:"恩人,别怪我跟他们说了检验补碗之法,我不那么做,他们就会杀我全家!求您原谅我。"赵光义磕了三个响头,站起身来,擦了眼泪,领着老婆孩子,落荒逃离了京城。
篇二
相传,宋朝时候,真宗皇帝的三公主年方一十八岁,出落得体态轻盈,姿容妙嫚,举止间百媚横生,一身冰肌玉骨,恰似广寒宫里嫦娥降世临凡一般。
只因三月三日出外游春,回来之后就象中了什么似的,郁闷成疾,饮食不进。
不几日闹得公主面黄肌瘦,形影单薄。
皇上惜女如命,传下圣旨,出示皇榜,晓喻天下,并注明:不论何处名医,如能治好公主的病,不论门第高低,贫富如何,只要年岁相当者即招为东床驸马,年岁不相当者均封官进爵。
且说这帝都汴京城北十里,有个王庄,庄上有一户人家,母子二人。母亲王氏纺织持家,儿子王五因以补鞋为业,人称"五鞋匠".这一天,王五正在城北门摆摊,一时冷落,忽见城门口新贴一张印信榜文,上前一看,虽不全认得,但也知其大意,不禁喜出望外。
心想:别的不求,借此先吃他个酒足饭饱再作道理。
主意一定,于是上前揭了皇榜。他被带进皇宫,住了三天,为公主牵线诊脉。
连日来王五吃的是山珍海味,喝的是玉液琼浆,好不快活。
但细想一回:此处虽好却不是久留之地。
如果再住下去,恐怕要大祸临头,忙启齿向皇上禀报:"陛下在上,草民要回去才能将药配好,三日内即刻送来,敢保公主药到病除。"
这是假话,实则王五是想借故溜之大吉。
谁知皇上听后信以为真,令左右赏赐王五黄近百两,绸缎百匹,并派两名贴身太监护送王五回家
王五回到家中,将此事悄悄地告知母亲,并嘱咐老母:"这百两黄金留着度日,百匹绸缎除穿用之外,也可变卖一些周济邻里。"
自己横下一条心,整天和两个太监吃喝玩耍,只是晚上难以入眠,加之太监催逼,只得敷衍。
第三日天晚上,他命二位太监在门外守候,未经允诺,不得入内,说是自己在屋内给公主配药。
太监不敢不遵。王五心想:今晚且自冷静一下,明日进宫大不了一死作罢。
王五正在胡思乱想,恰在上炕脱鞋之时,忽然觉得鞋内有什么东西粘脚,用手一挖,鞋内净是臭泥,一团团直往下掉。
外面打工和表嫂住 恋上嫂上的床全文阅 抱着边走边律动上楼梯
王五猛地有了主意。立时喜不自禁,就见他将所挖出的鞋泥,团成了六个象小枣儿那么大圆球儿,分别用之封好,并在纸包上注明:"祛邪真神丸",日服一次,每次二粒。
心想:待明日进宫献上,唬他一通,且看怎的。
话分两头,再说公主。
染病已有十来天了,实际上公主之病乃腹内积食积痰所致。
自那日王五替她诊脉之后,精神上很见好转。
所以,皇帝一见王五把药配好给送来了,当即吩咐宫娥才女伺候公主服药。
公主服下一丸之后,只觉得腹内上下翻腾,当第二丸刚用下一半时,哇的一声把几天前的积食积痰都吐了出来。
第二天,皇上叫公主继续服药,公主却执意不肯服了。
你想,一个在皇宫里长大的金枝玉叶,哪能受得了这"药丸"的气味!皇上还是劝说:"皇儿啊,良药苦口利于病嘛!快快吞服下去吧!"
公主笑道:"回禀父王,儿的病真的已经全好了。"
皇上一听,欣喜若狂,即召文武群臣皆到八宝金殿,庆贺公主痊愈,封王五为御医,并把那"祛邪正神丸"封为宫中"御药",遂把王五招为东床驸马。